为迎接厦门大学百年华诞,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由厦门大学主办、材料学院承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论坛于10月23日拉开序幕。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能源材料、生物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研究领域的3位院士、6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4位“四青”人才做专题报告。其中,3场院士邀请报告作为南强讲座,材料学院彭栋梁院长、戴李宗教授等给他们授予“南强学术讲座”纪念牌。后续论坛将于11 -12月在我校分批次举办。
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谭蔚泓院士以功能生物材料和分子网络设计为题目。材料的精准制备可极大地丰富和改善材料的功能,为其高端性能的产生提供有力的科学基础和技术的支撑和保障。报告介绍了以DNA作为材料基元进行精准材料制备策略,和基于DNA的生物材料与功能分子网络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报告题目为“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介绍了其团队在绿色可降解塑料聚乳酸、骨科固定器件、组织工程支架、基因/药物纳米载体等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方面的工作。他强调学生一定要打好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加工等高分子材料方向的基础学习,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以“仿生材料的研究与思考”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关于仿生合成及功能化的系统性和创新性研究。俞院士以丰富的示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在场的师生展现了仿生合成之路的复杂和艰辛。他表示希望能设计制备出性能优异且对环境友好的仿生材料。

苏州大学刘庄教授介绍了现有的主流癌症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优势和不足。清华大学张强教授介绍了锂硫电池的发展潜力和制约其发展关键性问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韩克利研究员介绍了超快光谱等技术系统在一系列非铅钙钛矿纳米晶材料的载流子动力学上的研究等。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张铁锐研究员介绍了掺杂和本征缺陷设计与调控在非贵金属催化剂中的应用以及在能源领域的潜在应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研究员深入讨论了稀土纳米荧光探针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总结了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方面和提高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方面的研究成果。
大连理工大学王治宇教授详细介绍了MXene的组成、结构和制备。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海军研究员作题为“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报告。福州大学宋继彬教授分享了团队近期在近红外光二区成像方面的工作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刘鉴峰研究员介绍了当前医疗技术在诊断和治疗耐药细菌感染中的瓶颈和团队相关的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宴,13场报告场场爆满,点燃了师生学术研讨热情。专家和师生们互动频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期待论坛后续邀请到更多的专家学者来校交流。
(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