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青年干部是学校未来改革发展的具体推动者和主要引领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助推中青年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学校新百年事业发展不懈奋斗。本报特开辟“磨砺‘七种能力’ 勇担教育使命”系列笔谈,邀请中青年干部围绕自身成长和年轻干部培养实践谈感悟、谈思路。
11月初,我参加的厦门大学党委党校第161期中青年教师一流管理能力提升班圆满收官。回首这几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我既收获了来自于专家前辈们毫无保留干货满满的宝贵经验,也收获了来自于其他院系老师们的友谊和关怀,可谓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作为刚刚面临角色转型的我而言,这一期的学习更加意义非凡。
今年4月,我就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原来十几年以教书和从事科研为主的教职工作似乎突然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极大的重心转换,坦率来讲,我在各方面都面临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内心是非常焦虑和不安的。能不能快速的调整思维模式、转变工作方法,扮演好“双肩挑”和“双带头”的角色,如何去平衡教学、科研、行政、党务工作的关系,不辜负同事和领导的期望,成为我每天都在审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校党委举办了学习班,希望我们对标四个一流,“一流标准、一流作风、一流意识、一流能力”踏踏实实的转变角色、提升能力,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我们中青年教师的殷切关心和期待。
以下我结合个人的本职工作和党校的学习收获分享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树立家国情怀、职业情怀和学校情怀,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立德树人中去。
作为长期战斗和奉献在一线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我们需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特点,研究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方法,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并将其贯彻到每个学生,每节课以及日常生活和行政服务中。把“三全育人”的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尤其是作为新闻学院的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将三尺讲台作为自己的舆论阵地。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作为“双带头”的老师,同时要重视教师职业情怀的自身修养建设工作,仅仅做好传道授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苦练内功,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此次的提升班就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平日里很难结识的跨院跨系跨专业老师,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碰撞思想共同进步,不仅有效地开拓了党务工作的视野,也丰富了彼此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此外作为厦门大学的教师,还应该提升厦大的学校情怀,提升对学校的自豪感、归属感,让厦大精神和文化血脉在教师中承载。
第二,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从自身出发提高职业活力,助力学校治理体系和“双一流”建设。
作为大学教师,要立足中国国情,做中国特色的研究,在实际教学科研中形成厦大学派。我们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身体力行带动学生关爱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研究的兴趣,除了培养学生做研究的本领之外,更要结合现实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以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契机,以“十四五”规划、学科建设等为抓手,围绕学科引进人才,以学科为中心,形成完整学科、优势学科,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0月10日的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说过“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作为新闻传播学院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负责人,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更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履职尽责,全身心投入勇于当担。
第三,保持一身正气,做一名“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在从事学院行政工作以后,我深刻体会到,身为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很多都承担着双肩挑的角色,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这需要我们要有真正为学校做事情的公心,做事公平公正。在其位谋其职,主动提高思想站位,主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和党员同志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不辜负学校对我们的信任。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和“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期望,适应学校发展要求,发扬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相统一的无私奉献和勇敢担当精神。
明年厦门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我和厦大结缘于1997年,2001年我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毕业,2007年博士毕业之后我又从中国传媒大学回到母校任教至今。时光荏苒,凤凰花开了一季又一季。作为一名厦大人,我有幸陪伴母校度过了她的80岁和90岁生日,明年又将迎来母校的百年华诞,在这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时刻,我倍感自豪而荣幸,同时也深深感到肩上的那份责任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而这正是高校教师的职责使命所在,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灵魂塑造者,这既表明我们的工作拥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更表明我们肩负着至上的光荣使命。希望处在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中的我们能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为谱写新时代的壮丽诗篇尽到自己的一份职责,为厦门大学跻身国际一流高水平大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陈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