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磨砺“七种能力” 勇担教育使命】何丽新:提高政治能力 增强实干本领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7日 来源:

编者按:中青年干部是学校未来改革发展的具体推动者和主要引领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助推中青年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学校新百年事业发展不懈奋斗。本报特开辟“磨砺‘七种能力’ 勇担教育使命”系列笔谈,邀请中青年干部围绕自身成长和年轻干部培养实践谈感悟、谈思路。


“尚贤者,政之本也”,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百年大计,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对于学校的改革发展而言,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同样是关乎实现“百年厦大”奋斗目标的大计。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并围绕这个主题对年轻干部的成长提出要提高“七种能力”的要求。学校召开中青年干部座谈会,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青年干部成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感悟,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固本培元:提高政治能力

“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提高政治能力,首要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其次要坚定政治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最后要严守政治纪律,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中央提出要开展“四史”教育,我认为这是砥砺思想品格、提升政治能力、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每一次向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精神的整饬、一次思想的自省。上周,党委党校组织学校中青年教师赴深圳开展实践教学,观看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到莲花山瞻仰邓小平同志铜像。透过伟人大步向前的姿态,大家看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谋复兴、求发展的宏伟征程,让参加实践教学的每一位教师对我们所走的道路、所坚持的制度信心更加坚定。

二、起而行之:增加实干本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校也正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中奋力前行。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和干部,推动学校全面改革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实干本领至关重要。年轻干部要成长,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起而行之。经风雨、见世面,到中流击水、去一线冲锋,勤于调研、善于决策、勇于攻坚,在建设“百年厦大”的伟业中发挥“领头雁”“生力军”作用。

今年是党校成立30周年。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党校始终坚持把培养中青年干部、储备骨干力量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注重调查研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形成有厦大特色的党员和干部教育培训经验。12月中旬,校党委拟举办“高校党校党员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各部委和兄弟院校相关领导莅临指导,交流工作经验,促进创新发展。

三、行则必至:干成事不出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奋力奉献。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刚在北京召开,作为从事法学研究的学者,我想特别给在座的各位年轻干部讲一讲,在干事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规则意识,注重程序正当性和合法性,确保干成事的同时不出事。

规则意识,是法治意识的基础。不讲规矩,治理往往容易失序;不守规则,法治就是镜花水月。规则意识不仅是一种政治觉悟,更是一种基本党性修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依靠法治,实现国家现代化治理需要依靠法治,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同样需要依靠法治。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把事情干好,我们所成就的事业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校党委党校副校长 何丽新)

【责任编辑:陈浪】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