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山区发生了塌陷,我们要如何保护?桥梁要如何受力,才能保证最大安全?”——带着疑惑与使命感,同学们在厦门大学第十七届结构设计竞赛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12月12日-13日,厦门大学第十七届结构设计竞赛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曾呈奎楼中庭举行。本次竞赛共有45支队伍参加,分别来自建筑与土木工程、航天航空、数学、物理、材料、人文、艺术、管理等学院,共计134人。出席本次竞赛的嘉宾是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黄俊清,副院长王东东教授,担任评委的是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张建国副教授,李少泉教授,张鹏程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陈兰英,助理工程师许志旭。

此次竞赛的赛题是《山区道路支护与桥梁设计》,要求参赛者针对桥的负载能力和侧向稳定能力进行深入探究,以最轻的材质,制作出承重最大的桥体。赛题不仅考验参赛者对桥的空间结构的想象,对桥的受力合理性分析,还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参赛者们的计算机建模能力,多支架结构优化分析计算能力。通过对赛题的研究和制作模型的实践,参赛者们显著增强了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桥梁和道路结构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此次竞赛历时一个多月,最终有44支队伍完成加载,除了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同学外,来自航空航天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的同学们克服跨校区、跨专业的困难,踊跃报名,通过精巧的模型制作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理念。
比赛过程中,针对第九组同学一级加载失败的问题,李少泉指出,因为一个挂钩安装的不牢固,导致了加载失败,桥梁的建设要保证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有一丝疏忽。一番话令在座的同学对“细节决定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来自非专业同学的模型也吸引了老师们的关注,有的侧重于材料的使用,制作出来的模型厚重沉稳,有的着眼于受力的结构,设计出柔性的桥面,为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模型设计思路。张鹏程对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提出了表扬,并鼓励其多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同学交流,增进互补。

经过一天半的激烈竞争,最终来自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无名之队”突出重围,获得了本次竞赛的一等奖。制作模型的过程虽然漫长而又艰辛,但同学们通过本次竞赛纷纷收获属于自己的“惊喜”。
一等奖获得者“无名之队”的队员潘艳阳表示:“结构设计竞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老师的悉心指导,加深了我对结构的认识;在模型室里,我和队友们一起奋斗了很长的时间,收获了友谊;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我们与其他队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教练员学长学姐的悉心指导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弥足珍贵。”
获得三等奖的RFC战队的贾坳錡表示:“作为一支由三个20级新生组成的“白给小队”,模型制作、结构力学等专业知识欠缺,相比其他队伍可能处于劣势。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的感受模型结构的探索、发现、成型的整个过程。备赛过程中,我们也曾担心、焦虑,失落,甚至还有争执、隔阂,但当结果出来时,这些全部都化为了快乐的回忆。”

作为学院结构竞赛学生团队的指导老师,张鹏程在颁奖仪式上表示:“此次竞赛的根本目的是人才的培养,从赛题到结构的设计,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老带新’的培训体系,结构竞赛的水平逐年提升。通过参加这次比赛,我相信很多同学的专业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也会更加热爱这个专业,这也是竞赛的意义所在。”
(文/王天赐、徐倩倩、刘诗妍 图/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宣传中心新闻采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