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下午,我校思想政治类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社”在颂恩楼220会议室举办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党史学习主题活动,与会师生围绕《为吾国放一异彩——厦门大学与伟大祖国》一书开展研读和座谈交流。本次活动由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和校团委联合主办,校党委副书记徐进功参加活动并作点评讲话。
该书是由校党委书记张彦主编的厦大百年校庆图书。该书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诠释,也是厦大百年发展的历史缩影,从而成为“研习社”开展党史、校史学习的必读书目。

活动邀请该书河北、云南、青海和宁夏等4篇文章的撰稿人与“研习社”在这4个省份做过实践调研的学生代表两人一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分享写作心得和调研故事,回顾厦门大学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进程,畅谈厦大新闻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研读河北篇时,校档案馆的张璐阳讲述了厦大革命志士易元勋、高捷成等人矢志抗日、为国捐躯的悲壮故事。张璐阳老师在分享撰稿心得时谈到,面对数量庞杂的资料时,要有鉴别力,对于信息要认真考证。冯韦隽同学结合实践队在河北调研红色革命史、红色新闻史和红色金融史的经历,认为当代青年新闻人要磨砺脚力、锐化眼力、活跃脑力、锤炼笔力,以马新观为指导,书写时代华章。

校团委副书记梁振伟在云南篇的分享中认为,新闻人要有沾泥土、带露珠的“脚力”,辨得清、判得准的“眼力”,政治敏感的“脑力”和百姓爱看爱听的“笔力”。博士生郭一鸣讲述了在云南德宏挖掘南洋华侨机工、厦大校友白雪姣投笔从戎、冒着炮火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的英勇事迹和缅籍华人赵红仙老师教授中缅双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动人故事。郭一鸣认为,厦大人应当传承老一辈“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精神,用青春告白祖国,用汗水铸就未来。

在青海篇的分享环节,学校办公室李雅真分享了两点感受:一是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节奏、语气、笔调、文风都要根据素材内容提前设计;二是要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行文风格,避免同质化。邓然同学分享了15名师生,跨越2556公里,来到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省实地考察的故事。她认为,无论是当地政府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系列举措,还是海北州媒体人为牧民量身定制的融媒专栏,都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

校党委宣传部张夏分享了宁夏与厦大的校地情缘。闽宁协作,跨越山海,战贫逐梦,数年来,厦门大学与宁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何可同学眼中,闽宁镇的“致富路”是金色的宁夏,六盘山的“长征路”是红色的宁夏,黄河流域的“生态路”是绿色的宁夏,而厦大支教团的“支教路”则是蓝色的宁夏。何可认为,厦大青年新闻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的贺信精神,传承优良校风,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
在自由座谈交流环节,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研习社”班主任苏俊斌认为,书中的45篇新闻报道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典范,的的确确“为吾国放一异彩”。一方面要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过程中,要将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从历史与当下的有机联系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是历史匆忙写就的草稿,历史是留在社会记忆中的新闻,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书中作品用生动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当代青年新闻人要肩负历史责任,清醒地认识我们是谁、要写什么、怎么写、写给谁看。苏老师进一步指出,青年新闻人要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进一步提高新闻素养,在新的百年继续为吾国放出更多更大的异彩。

最后,徐进功副书记为”研习社”学生代表赠阅了《为吾国放一异彩——厦门大学与伟大祖国》一书,并作点评讲话。
徐进功指出,这本书是源于校党委书记张彦的创意。校主陈嘉庚先生百年前的立校志向就是要“为吾国放一异彩”。这本书动员了一百多位的作者队伍,查阅了9000多份资料,付出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最终完成了这部展现校主陈嘉庚先生立校宏愿的历史性著作,全面反映近百年来厦大在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以及厦大人扎根五湖四海、书写家国情怀的感人故事。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从书中汲取更多爱党爱国爱校的养分,志存高远,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去工作,登上大舞台,做出大贡献。
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李峰,翔安校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宇霞,校档案馆馆长石慧霞,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楼红英,校团委书记、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曾铮,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聂鑫,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杨颖等与”研习社”学生代表和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班团员代表一起参加了座谈交流。
(文 \胡长占、徐莹、王莹莹、杨文锋 图\旦增卓嘎、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