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线上直播,你们可以看见我,我看不见你们,也就是说我‘目中无人’。”日前,“师说课改”公益讲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以幽默的话语开场,让听者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他的亲切。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 供图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直播中,潘懋元拿出用燕尾夹夹住的讲稿,那是一份传统手写稿。讲授过程中,潘懋元时而看稿,时而透过屏幕望向“云端”另一头的师生,通过网络直播进行交流。

潘懋元备课的传统手写稿 供图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载体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基本上是走外延式发展道路。不过,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有所不同。”潘懋元以《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样板》为题,与来自全国各地40000余名师生在线互动交流。
“高等教育如何从外延式发展转化为内涵式发展?”已成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的时代之问。对于这一问题,潘懋元有着一以贯之的研究和思考,“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外延式发展转化为内涵式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课程、教学、师资、人才培养是内涵式发展需要把握的四个维度。”
“课程是专业的载体,要在提高与扩充这一载体上下功夫。”潘懋元表示,提高课程质量,使之能装载最新知识;扩充这一载体内涵,使之不但能承载专业知识,而且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而这也是日前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之重点。

教育研究院师生观看讲坛直播现场 供图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教师教学:内涵式发展桥梁
有了高质量的课程,如何转化给学生?潘懋元指出,教学工作要遵循教学原则,促高质量课程润物细无声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术、思想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形态。也就是说,教学是一道桥梁,将高质量课程通向学生的内心。
潘懋元强调,大学教师的发展是质量建设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内涵式发展的最终目的,“以地方高校进行内涵式发展为例,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开展应用性教学科研,使‘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潘懋元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以辛勤工作和开拓性探索,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多个“第一”,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出版的论著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并多次出国讲学,将中国的高等教育成果向境外推广。同时,潘懋元对我国若干重要教育改革决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国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入选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名”名单。目前,百岁高龄的潘懋元仍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正在积极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走向国际化这一宏大问题,继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师说课改”公益讲坛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此次讲坛也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师德师风讲堂,教育研究院全体师生参加了现场活动。
(文 黄伟彬 吕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