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8日讯(本网记者 李霖 通讯员 翁卫红)如何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4月28日上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合作联盟(以下简称“海丝科转联盟”)在厦门成立,首批会员单位包括72家来自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日本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据悉,海丝科转联盟在厦门大学、厦门市科学技术局、中国技术交易所的指导下,由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嘉庚创新实验室、中国技术交易所海丝中心联合发起,将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服务体系,为厦门科学城(暂名)赋能,助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

联盟成立仪式在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Ⅰ期举行,厦门大学、厦门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嘉宾、联盟会员单位代表共100多人见证联盟揭牌成立。
探索创新合作新机制 扩大、服务“朋友圈”
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致辞表示,海丝科转联盟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推进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等全链融合,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生态服务体系,探索金砖国家创新合作新机制,汇聚国际创新资源,助力金砖创新基地建设。
厦门市科技局副局长曹伟民在致辞时表示,厦门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海丝科转联盟在厦门成立,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们成立了工作专班,大力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例如大科学装置引进,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的落地,以及对产业进行梳理,打造服务产业的高端平台。”曹伟民表示,厦门当前正在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海丝科转联盟不仅是厦门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厦门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希望联盟拥抱科学城、赋能科学城,不断扩大“朋友圈”,服务“朋友圈”,“力争把厦门科学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创新高地。”
专家学者面对面 交流科技成果转化新观点
在随后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上,中国技术交易所总经理郭书贵,以及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SIGNAL)、澳大利亚科技投资委员会、日本VE协会中方代表等14位业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创新共享、合作共赢”这一主题,就科技成果转移与创新创业的关系进行深入交流与分享。

在论坛上,海丝科转联盟秘书处将已征集到的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健康医疗、芯片高新产业、海洋产业以及绿色发展产业等领域近40个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参会嘉宾进行了沙龙对接。
据中国技术交易所海丝中心主任、联盟秘书长张典慧介绍,目前,首批72家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以及澳大利亚科技投资委员会、中以学术交流促进会、日本价值工程协会、德国弗劳恩霍夫中国代表处等中外合作机构,世界青年企业家俱乐部、北京国投等金融投资机构。
张典慧表示,接下来,联盟将凝聚合力,完善厦门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逐步解决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强化使命担当,紧密合作,让联盟成员单位落地厦门、服务厦门,促进厦门科学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