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加乐教授、李清彪教授及傅钢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配体保护/选择性晶面刻蚀策略的Cu2O中空纳米框架材料,在丙烯直接气相环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相关成果以“Internally hollow Cu2O nanoframes with the abundance of {110} facets enhance direct propylene epoxidation”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25-63059-0)。

Cu2O菱形十二面体中暴露的{110}晶面被公认为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的关键活性位点。然而,已报道Cu2O菱形十二面体颗粒尺寸较大,导致其比表面积较低,从而限制了催化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为克服这一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富含{110}晶面的中空Cu2O纳米框架材料设计策略,并开发了配体保护/选择性晶面刻蚀的合成方法。具体而言,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配体选择性保护Cu2O的{110}优势晶面,同时利用稀盐酸等刻蚀剂优先去除{111}和{100}等晶面,成功制备了内外表面均暴露{110}晶面的中空纳米框架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中实现了催化活性、环氧丙烷(PO)选择性和催化剂稳定性的协同优化。在较低反应温度150 °C下,PO选择性接近100%;在175 °C时,PO选择性仍维持在83.8%,生成速率达0.18 mmol g⁻¹ h⁻¹,且催化剂可稳定运行超过300分钟。进一步地,研究团队结合原位光谱表征(如原位FT-IR)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阐明了{110}晶面与化学吸附氧物种(如O2⁻或O⁻)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该机制揭示了{110}晶面如何促进氧物种的适度活化,从而提升PO的选择性并抑制副反应,为丙烯气相环氧化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工作在黄加乐教授、李清彪教授及傅钢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华侨大学詹国武教授和陈国彬副研究员提供了宝贵指导意见。邱越洺(2020级博士研究生,现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和张逸晨(2019级本科生,现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研究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榕辉和2020级硕士研究生黄猛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该研究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A1504601)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478322、22132004、U24A20489、22038012)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059-0
(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