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子风采 >> 正文
慢慢来,是科研最好的节奏——记首批国自然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获得者王钰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在科研的赛道上,有人追求分秒必争的冲刺,有人偏爱深耕细作的沉淀。对王钰而言,科研恰似一壶陈茶,需慢慢品味,苦涩过后,终会在某个时刻迎来回甘。

逐光:兴趣在生物世界悄然萌芽

王钰与生物学的缘分,早在高中时期便已种下。生物课上,老师播放的生物纪录片以及课本里,细胞的精密运作与基因编辑的奇妙过程一一展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从那时起,她的书单悄然改变——曾经爱不释手的《实用文摘》,逐渐被《环球科学》取代。“那些前沿科学的内容,虽然当时似懂非懂,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越读越想了解背后的奥秘。”读博期间,凭借对科学的热爱,她还尝试翻译了一篇英文稿件,最终被《环球科学》接收,这份认可,让她对科研的兴趣愈发坚定。

王钰参加第十二届AMPK国际会议

2016年,王钰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获得省二等奖,这段经历成为她敲响厦门大学大门的契机。在厦大的自主招生面试中,面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经典问题,她联想到之前看过《环球科学》中一篇关于RNA的论文,给出了独特的见解:“从遗传物质的角度来看,最早的‘蛋’或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RNA分子,它们既能自我复制,又能催化反应,很可能就是生命起源的关键。”这段融合了兴趣积累与独立思考的回答,让面试官眼前一亮,也让她如愿以偿,走进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了探索生命科学的旅程。

品茶:在沉淀中静待科研花开

初入大学的王钰,曾在全英文教学和复杂的生化知识面前遭遇挑战。相对比较低年级的阶段,她加入多个社团,辩论队的思维碰撞、支教队的山区之行、学生会的实践锻炼、足球队的热血拼搏,让她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却也让学业成绩一度下滑至年级100多名。“大二时我突然意识到,兴趣不应该成为逃避困难的借口,而应该是攻克困难的动力。”她果断精简社团活动,却唯独保留了辩论队,“辩论教会我从不同视角拆解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与科研其实是相通的。”

王钰参加辩论赛

真正的科研启蒙,始于大三那年加入林圣彩院士的实验室。第一次穿上白大褂,她便被线虫这种微小生物所吸引——这些毫米级的生命体,寿命仅有3周左右,却能模拟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堪称天然的“时间加速器”。为了掌握线虫基因编辑技术,她前往北大刘颖实验室学习将近一年。在那段时光里,她每天守在显微镜前,观察线虫产卵、记录寿命变化,看似枯燥的操作中,藏着探索生命奥秘的惊喜。培养皿里的每一处微小变化,都可能改写我们对衰老研究的认知。

王钰在实验室观察线虫

在实验室的日子里,王钰始终秉持“既顺其自然又全力以赴”的态度。同实验室的张宸松教授既是她的老师,也是她的师兄。师兄“在实践中探索科研,把科学做扎实”的教导,她始终铭记于心。一次,张宸松在研究AMPK新底物PDZD8时,关于这个新底物的生物学功能探索陷入了瓶颈,王钰在协助实验时偶然发现:当敲除PDZD8基因后,卡路里限制对线虫寿命的延长效果竟消失了。“当时只是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就顺着问题继续研究下去,没想到竟打开了‘碳源转换调控线粒体稳态’的新方向。”这种“不预设结果,只专注当下”的探索精神,让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Cell Research》《Naturemetabolism》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了5篇论文。博士四年级时,她抓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设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机遇,利用“实验废料”——年轻线虫,发现了年轻动物AMPK活化机制的差异,成为首批获得资助的博士生之一。

相关实验图

“科研就像培育线虫,急不得。你得耐心等它产卵、长大、衰老,每一步都需要时间沉淀。但只要认真对待每个‘当下’,答案自然会浮现。”那些看似“幸运”的突破,其实是无数次观察、记录、试错后的水到渠成。

蓄力:带着初心在科研路上继续前行

如今,王钰从博士转变为博士后,依然选择留在林圣彩院士的实验室。谈及原因,她怀着感恩表示:“上大学以后在实验室的日子比在家里都更长。林老师指导我在科研上起步,师兄师姐们包容且耐心,同级和师弟师妹们也干劲十足,我们这个团队热烈而纯粹,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探索科研的本质。”

王钰和导师林圣彩院士合影

展望未来,王钰希望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希望能将研究成果真正造福于提高人类健康和抵抗衰老:“林老师一直希望实验室将AMPK相关研究与抗衰老药物开发结合,让基础研究真正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支撑她前行的,仍是那份“慢慢来”的笃定——就像当年在实验室耐心等待线虫衰老一样,在应用研究的新赛道上,她愿做一个不急不躁的“耕耘者”,用时间和汗水,静待科研成果之花绽放。

从高中时对生物的好奇,到大学时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与沉淀,再到如今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坚定选择,王钰始终以“慢慢来”的态度,在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科研从来不是一场急于求成的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专注的漫长征途,唯有沉下心来,方能在时光的沉淀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科研硕果。

(文/邓琳煜、林清、徐莹 图/受访者提供、张瑶婷)

【人物名片】

王钰,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2019年留校攻读博士学位,曾获国家奖学金,厦门大学金龙鱼奖学金。2024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稳态的调节与衰老的调控,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Cell ResearchNaturemetabolism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获得2023年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资助(30万)。

【责任编辑:叶恒】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