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子风采 >> 正文
从青涩到担当:厦大博士六年的疫苗科研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0日 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青春千姿百态,可以是驻守祖国边陲的日夜守护,也可以是赛场上的为国争光。对于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陈祺而言,他的青春,是穿梭于疫苗临床试验现场的足迹,是埋首数据洪流中的专注,更是在一场场坚持不懈的“疫苗研发实战”中,悄然生长、不断积淀的坚定信念。依托学院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与导师团队的悉心引领,六年的硕博时光,陈祺走出了一条坚定而踏实的科研之路。

首批国自然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获得者:陈祺

从“迷茫”到“笃定”

本科预防医学课堂上的陈祺,曾对“公共卫生”感到困惑。“上医治未病”的理念虽常萦绕耳边,却显得宏大遥远。那时的他,难以体会其千钧之重,也不知前路何方。后来,他听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功研发出世界首款重组戊肝疫苗,努力加入该疫苗的研发团队攻读研究生。在这里,他亲眼见证了学院自主研发的三款创新疫苗—国产二价HPV疫苗、九价HPV疫苗、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破茧而出,从实验室走向人群。他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公卫”的温度与力量,意识到自己参与的每一项研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为亿万民众筑起一道道无形却坚实的健康屏障。这份使命感和自豪感,成为他六年科研路上最深沉的内驱力。

从“理论”到“实践”

陈祺的硕博生涯围绕着国产二价、九价HPV疫苗以及鼻喷新冠疫苗这三款创新疫苗的系列临床试验与科研攻关展开。硕士伊始,他便加入国产二价HPV疫苗三期临床试验团队,协助师兄师姐完成数据分析、文件整理及实验室管理等工作。那时的他还是团队中的“小菜鸟”,却已被临床试验的严谨和质量的苛刻要求所震撼。每一个数据点都被反复核对,每一份原始记录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不仅仅是科研,更是关乎公众健康的“战场”。半年后,当疫苗获批上市,整个研究团队沸腾了。那一刻,陈祺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参与过的点滴工作,正在转化为守护公众健康的真实力量。书本上的“预防为主”,也变得具象而清晰。

清晨5点的疫苗临床试验现场

从“忐忑”到“勇敢”

二价HPV疫苗的上市后,团队迅速启动了国产九价HPV疫苗的大规模三期临床试验。近万名志愿者、五个研究现场、十亿元规模的投入,是国内疫苗临床试验中管理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起初,陈祺跟随师兄毕兆峰筹备前期工作,想着有“师兄担当”,尚能从容。真正的挑战来自一次独立任务:他需要前往全新的研究现场独立开展研究者培训。彼时陈祺经验尚浅,面对研究者接连提问,内心忐忑。每一个决定都牵涉GCP规范、操作可行性、成本控制与进度安排。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研究的科学性与数据的可靠性。然而,这一切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在“严谨”与“可行”间寻找平衡。电话打得发烫,反复请教、讨论、确认,他逐渐领悟:临床研究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黄守杰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建立起独立决策的底气,应对复杂局面。这一次淬炼,成为他综合能力跃升的关键。

九价HPV疫苗三期临床试验的入组阶段刚刚收官,新冠疫情便汹涌而至。团队迅速研发出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其独特的黏膜免疫广谱机制为防控带来新希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评价挑战。当时国内新冠患者较少,不能满足三期临床试验需求,团队转向海外,选择疫情高发国家开展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这是实验室首次主导如此复杂的跨国项目,时间迫,疫情变,每一环都容不得闪失。选定试验国家、协调疫苗跨境运输、关注国家文化差异……难题接踵而至。夜深人静时,夏宁邵老师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团队不停地讨论解决方案。夏老师的勇气和智慧鼓舞着研究团队迎难而上,逐个击破难关。项目启动后,正值奥密克戎变异株肆虐的高峰期,陈祺作为三位核心学生负责人之一,勇于担当,逆风而行,奔赴疫情最严重的菲律宾研究现场,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现场交流和监查工作。在菲期间,他积极跟菲律宾的研究者沟通交流,核查资料,发现问题并汇报给老师们一起解决,严格防护,酷暑中坚持戴好口罩,不给组织添麻烦。最终他圆满返回厦门,这一覆盖4个国家、入组3万余名受试者的确证性临床试验也最终顺利完成,高质量的临床数据支撑鼻喷新冠疫苗顺利获得我国紧急使用授权。

与菲律宾现场研究者交流

从“小跟班”到“顶梁柱”

此后,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到二价HPV疫苗延续性监测项目。从方案起草、伦理申报,到实地访视、数据清理与统计分析,他全程深度参与。临近毕业,这项贯穿他硕博阶段的项目圆满收官,研究有力证实了该疫苗在接种至少十年后,依然显示出对HPV16/18相关高度癌前病变及持续性感染的高效保护,且抗体水平持久稳定,为疫苗的长期应用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如今,这支“物美价宜”的国产疫苗在国内广泛使用,更走出国门,在23个海外国家获批上市,并被纳入8个国家的免疫规划,为全球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思考”

按照极为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涵盖多维度数据的疫苗临床试验长期随访队列,对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座蕴藏无限可能的“数据宝藏”。陈祺的另一科研兴趣点就是挖掘这些宝贵数据,深入探索疫苗特性和HPV自然史特征,为优化疫苗接种策略和宫颈癌筛查策略提供科学证据,这与他在实践项目中的经验完美结合。

疫苗接种和人群筛查是宫颈癌防控的关键措施,二者结合使宫颈癌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有望被消除的癌症,而宫颈癌防控策略的制定有赖于对HPV自然史特征的了解。当前,大量的HPV自然史研究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相关研究较少。在导师组的指导下,陈祺基于国产二价HPV疫苗三期临床队列,系统研究了我国女性HPV感染的特征。结果发现,与欧美国家的单峰分布特征不同,我国HPV年龄别感染特征呈现双峰分布特征。总体来看,虽然与年轻女性相比,中年女性的高危型HPV感染和相关宫颈病变的发生率较低,但仍然面临着发生HPV感染并进展为宫颈病变的巨大风险。这也提示我国应采取有别于欧美国家的接种策略,鼓励有条件的中年女性积极接种HPV疫苗并从中获益。

有了上述成功研究经验,陈祺时常思考还能做些什么。一次校园散步中,他灵光乍现:现有HPV疫苗并未覆盖全部型别,接种后仍可能罹患宫颈癌,因此所有的指南均建议接种HPV疫苗后仍需进行宫颈癌筛查;然而,当前所有指南均针对一般人群制定,尚无针对疫苗接种人群的筛查及异常管理建议,其原因在于相关数据极度缺乏,而我们手里的数据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随即投入研究,最终系统地揭示HPV16/18疫苗如何重塑高危型HPV的感染谱与自然史进程,发现疫苗接种人群和一般人群具有完全不同的自然史特征,针对性的制定疫苗接种人群的宫颈癌筛查策略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阴道镜转诊,避免医疗资源浪费。这一成果也为后疫苗时代的宫颈癌筛查策略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IPVC 2024大会上报告最新研究进展

回首在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求学的六年,陈祺充满感激。在这所建院仅十余年便跻身全国前列的年轻学院,汇聚着公共卫生、生物学、免疫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顶尖团队。从全球唯一的戊肝疫苗扬帆出海,到国产HPV疫苗、鼻喷新冠疫苗接连问世,每一次突破都成为他的骄傲与动力。在学院领导关心、平台托举与良师指引下,他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和eClinicalMedicine等《柳叶刀》系列子刊及其他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篇,并在2024年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资助,2025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如今,刚刚完成博士学业的他,选择继续留在公卫,开启博士后研究。未来之路,他将继续秉持在“公卫”战线上磨砺出的沉稳与笃定,朝着“学以致用、为国担当”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导师组合影(从左至右:吴婷教授、张军教授、陈祺、苏迎盈副教授)

(公共卫生学院)

【责任编辑:叶恒】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