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号召中国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培育这样的时代新人?厦门大学始终将这一重要课题放在心上。
五年来,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实际行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书写出一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厦大答卷”。
唱响人才培养“主旋律”

厦大学子用“青言青语”开展党的政策和理论宣讲
【微镜头】
2022年11月25日,暖冬的厦园,建南大会堂内座无虚席,“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台上,航天英雄杨利伟深情讲述筑梦太空的奋斗故事;党的二十大代表、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眼含热泪,分享“中国草”背后的故事;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以求学经验,勉励莘莘学子“为国家的强盛做出贡献”……
会场外,冬奥冠军武大靖、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杨宇、“大国工匠”郑志明等党的二十大代表,纷纷走进厦门大学思政课堂,与师生分享“冒热气”“接地气”的动人故事,分享参加党的二十大的切身感悟。
青春出发、向海图强、海峡情长、天下一家、强国有我、飞天圆梦……一个个铸魂育人的篇章徐徐展开,一堂堂热气腾腾、生动具体的思政大课由此在厦大讲述。
去年7月底,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高校推进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一个月后的厦门大学2022年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上,校党委书记张荣再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唱响人才培养‘主旋律’”。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这些年,厦门大学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始终把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育人的关键和重点,以“大思政”理念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为谁培养人”的使命上始终坚定。
“在中国的生活着实是一场奇遇。希望再过20年我可以再跑一趟。”在外籍教师潘维廉教授的课上,依旧妙语连珠、笑声不断。在一张张老照片、一帧帧影像资料、一段段金句中,潘维廉所看见的非凡中国、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已然印刻在千余名学子的脑海。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政课课堂的一帧画面,也是厦大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写照。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抓手。五年来,厦门大学推出“思政对话•百年史光”“思政对话•时代新程”系列课程,持续深化“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筑了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通识课程为拓展、以实践类课程为补充的“1+3”思政教育体系,结合“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出一大批有特色、有温度的大思政课品牌课程。
去年5月,“一棵树”的故事在翔安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内流传。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成员、化学化工学院谢素原教授在“一站式”社区内与同学们分享的关于科学研究的“大树理论”。
在厦门大学,院士名师深入“一站式”社区,已是惯常;党政干部、学工队伍深入社区,更是常态。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厦门大学将学生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和“三全育人”实践园地。
课堂外,“扬才计划”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训班、“石榴籽”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训班……也已成为厦大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品牌项目。
课堂内外、全校上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润物无声地浸润着众多厦大学子。
打造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厦门大学设立“海丝学堂”人才培养项目,学生们登上“嘉庚”号科考船开展海上科学实践
【微镜头】
2019年4月,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发布《厦门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提出“三个转变”的新理念,开创了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2020年11月,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厦门大学研究生培养提质计划,开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2年9月,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召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本研人才培养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
此外,厦门大学每年寒暑假的务虚会上,人才培养始终作为基础工作、核心议题进行研究谋划、规划部署。
一次次凝聚人心的会议,一场场碰撞思维火花的讨论,一份份集思广益的文件。由此,厦大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明确,思路不断拓宽,路径不断清晰。
这些年,厦门大学深刻把握人才培养自主培育之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突破口,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怎样培养人”的道路上持续创新奋进。
伴随着汽笛长鸣,厦大学子登上3千吨级现代化的“嘉庚”号科考船,依托先进的科考设备开展海上科学实践,实习区域从近海拓展至深海大洋。
为加强学生海上科考实践能力,实现海洋学科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2018年,厦门大学设立“海丝学堂”人才培养项目,依托“嘉庚”号科考船进行远洋作业和训练,开展“海上厦大”创新实践培训。2021年,“海丝学堂人才培养模式”入选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创新案例。
这是厦大创新科研实践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缩影。
近五年,学校大力推动高水平的教师、重要研究平台和重点项目支持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共设立科创项目8000余项,两次获得“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亚军;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99项,优秀组织奖19项,并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
成绩的背后,交织的是厦大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改革的众多探索。
坚持“五育”并举,成立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深化美育与通识教育改革;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实施“博学明德”劳动课程提升计划,积极探索具有厦大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丰富研究生体育课程,推出“俱乐部制”等研究生体育开课模式,增加“生物学野外实习+攀树课”定制体育课程。
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引领、个性化培养为抓手,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化学、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入选数位居全国并列第11位。
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南强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探索优秀研究生精准拔尖培养的有效途径,严把过程关,在博士生申请学位前增设学位论文质量核查环节,完善研究生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认定多样化创新成果,破除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入选开展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4所高校之一。
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与大型央企合作,强化培养保障机制建设,将专业实践贯彻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2022年,入选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与三安光电等知名企业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改革,采取“三段式”培养模式,形成“校内学习+企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培养闭环。
……
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答中,学校还高度重视“谁来培养人”这一基础工作,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坚持以一流师资推进一流教学,以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
上个月,第四届“教学三大奖”颁发,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获“杰出教学奖”,厦大2012级医学博士肖传兴获“创新创业英才奖”。
近日,厦门大学公布2023年“厦门大学南强教学名师奖励计划”首批入选名单,7名教师、3个教学团队分获“南强卓越教学名师”“南强卓越教学团队”。
……
捷报频传,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培养支撑力愈发强劲。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厦门大学赴西部、基层、国家重要行业就业毕业生出征仪式
【微镜头】
又是一季凤凰花开。
伴随着凤凰花的热烈绽放,毕业生们即将奔赴西部、基层、部队、国家重要行业、国际组织等,在各行各业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努力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五年里年年上演。
每年6月,厦门大学都会举办赴重点行业就业出征仪式。仪式上,学校还邀请奋斗在国家脱贫攻坚、产业升级、国防边境一线的校友返校宣讲,为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和心得,激励青年学子在基层一线磨砺意志、锻炼成长。
宁夏定向选调生、厦大教育研究院2018届校友魏娜娜也曾接过这一棒。2021年的赴西部、基层、国家重要行业就业毕业生出征仪式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事迹报告会上,魏娜娜作为校友代表为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希望大家多到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魏娜娜如此勉励学弟学妹们,这是几年前她在学校宣讲会上深有感触的一点,也是她在毕业后毅然选择扎根西部、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重要原因。时过境迁,她从当年学校宣讲会的观众,变成了站在报告会讲台上的主角,将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学子。
像魏娜娜这样的榜样,在厦大有很多。
从厦大预防医学毕业的2016届本科毕业生起超,同样选择奔赴西部,来到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工作。“看着那些扎根在这里的干部们脸上布满皱纹,我想,我一个年轻人、一个厦大人,不应该只有飘在空中的想法。”从牧畜清点到土地确权、从保险理赔到精准测算贫困户的月收入,从帮助县医院建立起较成体系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到制订医院第一版《医疗质控方案》,七年的时间里,起超辗转多个岗位、奋斗在不同领域,不变的是,他始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这个小县城挥洒着热血。
2020届社会与人类学院硕士毕业生张敏选择“在基层扎根”。在贵州平西村担任驻村干部的两年来,她利用在读期间通过田野调查积累的对文化传播、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思路,走访谈心、融入布依山歌、绘制“布依文化长廊”,与团队向村民们讲述危房改造、厕所革命、产业发展等政策……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3300亩高山荒地被承包给公司开采,有了现在的油茶种植基地,村里还成立了汽修服务中心、申报了桶装纯净水项目,平西村的集体经济累计超170万元,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
魏娜娜、起超、张敏,以及在各行各业践行“强国有我”誓言的厦大学子们,共同绘就了新时代厦大青年“最美”的模样。
连续7年,厦门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的比例实现正向增长。
这些年,厦门大学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的就业理念,加大向国家重点行业、重要领域人才输送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培养什么人”的目标上愈加明晰。
实施“基层就业援助计划”,设立就业创业工作奖教金、就业专项奖学金,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重要行业用人单位沟通,发布重点单位名录,全校上下借助战略合作、省校共建、校企合作等形式,主动拓展重点单位和关键领域就业渠道;举办优秀毕业生座谈会、出征仪式等活动,通过授旗赠尺、表彰奖励、出征宣誓等形式引导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将就业教育融入“十大育人”体系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中……学校坚持多措并举,做好“开渠”“拓源”“引流”工作,逐步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引导工作体系,持续引导和输送毕业生“上大舞台、做大贡献”。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路上,厦门大学步履不停、步伐愈加坚定。
(宣传部 谢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