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中秋佳节,对于许多新生来说是第一个离家的团圆日,而对于我校许多团干部来说却不知是第几个不在家的中秋节了。爱岗敬业是我校团干部始终坚持的职业精神,他们以校为家、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不惜割舍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中秋佳节与新生作伴、为他们消除背井离乡的孤单;他们坚持把平凡的工作干得出色,把关爱学生作为不懈坚守的原则,他们用平凡但不平淡的行为践行着共青团干部创新争优的承诺,成为了我校共青团工作中一个个闪光的典型。
材料学院团委副书记袁国柱在今年7月刚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本来准备和爱人度过成家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但在看到的一张张年轻的新生的脸之后,他毅然决定和他们一起过这个中秋节,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之所以会如此重视这个中秋,因为我深知传统节日对每一个普通人的意义”,袁国柱告诉记者,他已经12年没有在家里过过中秋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这一天,漂泊在外的学子,总希望能创造出更多温暖的回忆”。
在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以及家人的理解中,袁书记在中秋夜与新生共同博饼、聊天,用最温暖的关怀扫除新生们心中的孤独,“我希望让这些年轻的大一新生知道,即使和家人分隔很远,但是身边有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聚在一起又是一个新的大家庭。”
公共卫生学院团委副书记张宇斌到今年已经连续六次参加迎新工作、连续六次担任新生军训指导员了。每年的迎新、军训期间,他都驻守在漳州校区,要到军训结束后才回厦门。“我的爱人是厦门人,他们的大家庭有每年博饼的传统,可是我一次都不曾参加过。”张老师谈及中秋没能和家人团聚时难掩遗憾。
每年迎新期间也正是张老师妻子的生日,一句生日快乐在我们说来稀松平常,但对她却是奢侈的感动,因为他在此期间都在忙于迎新及军训事宜,“直到晚上十点多,夫人给我挂电话,我才记起今天是她生日,道了句生日快乐”。一句生日快乐却是那般饱含千言万语。
“作为一位从外校来到厦门大学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我深深觉得厦门大学的学生们是幸福的,厦门大学的辅导员们是无私的。我很喜欢这个职业,收获最多的就是感动”,张宇斌用实际行动最生动地诠释了爱与责任。
在我校,像这样爱岗敬业、默默付出的团干部还有许多,他们把学生当成自己最大的责任,“新生来到大学,是他们的一个新起点,是他们的一个新家园”,外文学院团委副书记詹伟峰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能让满怀期望和憧憬的他们充分感受家的温暖和呵护,充分感受到大学的文化和精神,作为老师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要做好这一切。”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江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