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7期刊发了我校校长朱崇实题为“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论文章。
全文从“创新人才必须是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是以科学研究为根基的探究式学习”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朱崇实认为,“通识教育,首先必须让学生接触多样的知识,尝试多样的思维方式。”“其次,必须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他说,“大学的通识教育也不是指某个阶段,而是把整个本科教育都看成通识教育。”换言之,“大学专业教育本身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指出,“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朴实的教育回归,这种教育回归本质是希望大学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学分制改革的精神所在。”
文章还特别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制度变革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营造“融教师科研与教学于一体,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个体创新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
(赖炜芳)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培养创新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要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上述目标的实现,都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忽视了人才培养,也就忽视了大学的使命。如何正视现实,勇于探索,全面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这既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也是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然而,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大学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的办学体制在变、大学的招生体制在变、大学的就业体制在变、大学的管理体制在变、大学的办学规模在变、大学的专业规模在变、大学的班级规模在变。不仅如此,随着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增加,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变、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变、家长的期望在变、学科发展需求在变、教师的需求在变。面对着这些五彩缤纷的变化,大学的组织结构不断分化、大学的功能与职能不断分化、大学的办学层次及类型在分化,大学学校内部人才类型也发生分化,分化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毫无疑问,在大学组织不断分化之中,中国多数的大学应该坚持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应该面向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培养各行各业的急需的专门人才。但是,中国一定也要有若干所一流大学不以直接的就业为目标,而以服务社会、提升社会为目标。这种教育使命不以简单的就业率多少来衡量大学的办学水平,而以大学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和对科学发展的卓著贡献来评价大学的声誉。基于这一使命的大学教育,能够使大学培养出来这样一群“精英”——他们不仅能脚踏实地,更能够仰望星空。他们有崇高而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把长远利益摆在短期利益之上;他们脚踏实地为实现理想而终生奋斗,为了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而如何使学生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曾指出:“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生计日绌”。正是有着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即便是在上世纪30年代其实业极端艰难时期,他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甚至“宁可要厦大,不要大厦”。这种为理想目标而不懈努力,甚至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正是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最好的诠释。所以,大学精英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传承这种自强不息的爱国爱校精神,大学教育的任务要教育学生懂得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能力不强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必须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事,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具有创新的动力,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今天的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绝大多数高校应把毕业生能否就业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但是,也应当有极小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尊重市场、根植市场,又要高于市场、引领市场。绝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专业教育为主,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交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以便使学生适销对路。而极小部分的高校,更要研究和把握市场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在实施专业教育时,更加重视通识教育。
这种通识教育,首先必须让学生接触多样的知识,尝试多样的思维方式。反观今天,中国有多少所大学声称自己是综合性大学,有多少大学在标榜学科门类齐全。但是,大学的学科综合了吗?大学的专业交叉了吗?大学的课程打通了吗?尽管大学的外部环境在变,但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变。今天的大学教育还是按着经济模式沿袭着历史的传统。这种不专,是十几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大学体制性障碍对于学生知识结构割裂的结果。这种割裂造成学生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信固有知识的框框架架。所以,今天的大学通识教育不是让学生无所不会,无所不通。相反,大学通识教育要改变囿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甚至某一专门化的作坊式人才培养,要大胆突破学科专业的界限,让学生体验不同学科思维方法,通过尝试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想法,厦大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打破必修与选修、主修与辅修、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界限,原则上所有课程都应该为所有的学生开放。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学生囿于以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为目标,而应该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脑手并用,既让学生会思想,也会行动,会理论,也会实践。
其次,必须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纵观世界一流大学,不管哪种类型大学,最终都会让学生进入某一专业完成学业并获得相应的学位。所不同的是,越是强调精英教育的大学,越是把通识教育看得越重,鼓励学生在进行充分的尝试学习后才进入专业学习。不仅如此,大学的通识教育也不是指某个阶段,而是把整个本科教育都看成是通识教育。换言之,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身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包含着大学专业教育。于学生具体学习而言,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只有当学生沉入到具体某个专业,并经过认真学习训练,才会掌握一个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也只有当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方式后,才会具有迁移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所以,大学除了使学生保持必要的知识广度之外,也不可缺少地需要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具备较深的知识深度。基于这一理念,厦大在本科教育方面一直坚持着传统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也一直坚持着两个“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并重)。最近,学校还推动了平台课程建设计划,每个学科根据需要遴选若干门最重要、最基础、最为核心的课程加以重点建设。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坚信学生在掌握了这些课程之后,就会具备从事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看家本领”。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大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尊重人主体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这一原则的第一要意是要求大学必须正确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个消费者,大学教师与学生不仅是一种传统“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建立在有着平等契约关系的民事关系,大学要依律管理学生,但更要依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权力),服务学生,遵照自己的承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大学要真心关怀关爱学生。学生如子女,学生是学校最大的财富,学校要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平等地享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真正关心关怀关爱他们,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基于这样的理念,厦大通过“985工程”的建设,相当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学校的基础设施改造问题,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生宿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四二一”标准,学校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之一。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从学生的生活健康和学习健康考虑,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坚信,只有给予学生最美好的,才会让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爱学校,才能让学生爱社会、爱国家,感恩学校就会感恩社会。
人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多样化的。只有承认人的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能确立人的发展的主体性,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所以,以人为本的另一层要意是大学的教育应当提供适切每个人发展的教育,只有当教育适切每个人不同发展时,才会真正激发人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这时的教育才会是真正的创新。以此论之,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朴实的教育回归,这种教育回归本质是希望大学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既要让优秀拔尖学生具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也要给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补习机会,这也是学分制改革的精神所在。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近几年,厦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我们在本科教育推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恢复三学期制,实施弹性学制和重修制度,实施双学位教育(主辅修制),推行“3/1”导师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了较好的机会,也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尽管这些制度目前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坚信,面对大学规模扩张的今天,单一模式与多样的需求是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大学应当正视这一矛盾,主动适应多样的社会需求,通过创造不同的条件,使教育适切学生个性的不同发展。大学应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兴趣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热爱学习。大学应尽最大可能让教师与学生能融为一体,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越紧密,则越能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是以科学研究为根基的探究式学习
科学研究不仅是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动,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形式。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把科研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引入大学。当今世界一流高等学府,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几乎每个教师;每门课程都积极给学生提供科学探索的机会。学生科学研究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巅峰体验。相反,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不合理的评价导向,中国多数大学只看到科学研究活动应用的价值,而忽视科学研究的教育价值。教学与科研不仅不能得到有效的协调,相反二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白热化。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不仅不认为是一种荣誉,相反是一种负担。学生科研机会少,师生交流缺乏,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本科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更加突出科学研究在拔尖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机制创新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探索,大学必须提供给学生这样一种机会。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知识的探索者,需要教师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之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基于这一理念,大学要通过制度变革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建设成果,把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研究法渗透为教学方法。大学要建立一种符合教学科研工作规律的评价体系,通过利益的重新调整,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自主实验与创新活动的学习新模式。大学还要以科研活动为平台,彻底改变当前课堂教学重知识讲授、轻思维启发,重教书轻育人倾向,建立一种教师科研活动、研究生科研活动、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学术团队,最终形成一种融教师科研与教学于一体,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个体创新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科学研究无国界。世界一流大学都有着一个共同理念,让学生获得跨文化经历是人才培养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提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在今天,我国的经济正在融入世界,很难想象,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能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了解与把握科学的最新进展,了解并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积极对接国际上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不仅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地位和影响的重要手段。实践这一过程,师资是关键。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快引进具有归国留学背景的高水平教师,也要通过现有师资在职培训,使他们具备在国外大学独立教学和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