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曹天钦院士为推动中国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2月6日上午九时许,第四届纪念曹天钦蛋白质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曹天钦先生之子曹惟正先生、曹天钦基金会董事长林其谁院士、我校副校长孙世刚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圣彩教授等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由曹天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联合主办。
开幕式上,孙世刚、林其谁、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常务副所长景乃禾研究员和林圣彩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随后,冷泉港亚洲首席执行官季茂业宣读诺贝尔奖获得者Jim Watson的贺信,曹惟正先生表达了对其父曹天钦先生的怀念。开幕式由曹天钦基金会张友尚院士主持。
开幕式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美国科学院院士Earl W. Davie、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美国科学院院士Bernard Roizman、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曹雪涛院士、中山大学的徐安龙教授、美国Oklahoma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Jordan Tang和来自加拿大的亚洲太平洋国际分子生物学网络高级顾问Chris Y. H. Tan做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共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家与地区的杰出专家,以及国内多所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围绕蛋白质结构功能、蛋白酶和蛋白酶抑制剂、肌肉蛋白、信号转导、毒素和病毒等主题进行报告和交流。12月6日下午到12月7日,其他被邀请代表分两个会场围绕上述主题进行报告和交流。
(生命科学学院 徐双悦)
人物名片:
曹天钦院士是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1944年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4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并被选为冈维尔•凯厄斯学院荣誉院士。195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学部主任,中国生化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1983年被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生化联合会中国代表,国际科学联合会总务委员会及执行局成员。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5年曹先生逝世。
曹先生长期从事肌肉结构蛋白的研究。在英国期间,首先发现了肌球蛋白中轻链、重链的亚基结构。最早应用荧光偏振法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回国后,带领研究组对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等肌肉结构蛋白的分离、纯化、结晶、电镜观察、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免疫性质、溶液构象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他是中国最早在分子水平开展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的研究者之一。1973年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肌肉结构的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好评。参加和领导了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他发表的学术论文约一百多篇。1982年与李国豪等合编了《中国科技史探索》,1986年主编了《中国科学评论•生物卷》。他的《肌肉蛋白的研究》在1956年获生理生化研究所个人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化学奖;《肌肉与肌肉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曹天钦院士生前就是厦门大学的老朋友。曹天钦院士的夫人谢希德学长系我校数理学系46届毕业生。谢希德学长的父亲谢玉铭也在萨本栋校长时期受聘为厦大数理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教务长。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