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致吾爱于无疆 融激情于梦想--专访“2008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百强”廖志丹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2日 来源:

题记:鲁迅说过:“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与关怀,这是辅导员职业最温暖的注脚,也是我校广大辅导员坚持了多年的真理。走近廖志丹老师,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党团活动、校园文化等这些繁忙的工作背后,隐藏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爱的育人故事,如春风化雨般温和,却又蕴涵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初次见面,记者带着些许的紧张来到了并不熟悉的外文学院,当走进廖志丹老师的办公室时,她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并端上茶水。一时间,记者便再也没有距离感。

亦师亦友 用心交流

采访前,记者询问了几位外文学院的同学,他们对廖老师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并告诉记者一个秘密,他们也叫廖老师“廖廖”、“姐姐”或者“妞妞”。学生们的喜爱和赞美与廖老师真诚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一种直接有力的教育因素,言传身教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廖老师时刻不忘以实际行动和点滴关怀影响和感染着她所带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引领学生成长,疏导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生活的参谋,和他们一起明确人生的方向。在她的心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她的身上,刻下了“学生工作无小事”的坚持。九年来,她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认真、细致、耐心地对待每件事、每个学生。即使白天要处理日常事务,晚上要找学生谈心和开展活动,休息时常常有学生来电话、在网络上咨询,她仍然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一个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每个现场;她和每个新上任的学生干部都有一次深入地谈话;她了解和掌握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她关注和跟踪每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曾经有一位毕业班的研究生患了心理疾病,她多次彻夜陪护,安抚、劝导,并不辞劳苦地送其回到湖北老家。她还经常深入宿舍、食堂和教室,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用真诚搭起沟通的心桥,用爱心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她曾帮助一位来自新疆的特困生找回自信,笑对人生。后来,这个学生努力拼搏,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久而久之,廖老师成了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与他们分享成长的喜怒哀乐,同时为他们保守心中的秘密。于是,就有了毕业会餐时她与学生抱头痛哭述说离别情伤;西藏生给她送哈达,围着她跳起锅庄舞;就有了旅居国外的学生时不时的国际长途;过年过节时一条条的短信和平时一封封述说心事的Email。“辅导员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指挥者、大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所以辅导员一定要用爱心来关注同学们的成长,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廖老师有感而发。采访过程中,她很高兴地拿出自己的“宝贝”,一份份玲珑可爱的卡片,上面写满了各种各样的祝福和絮语。

作为学生的知心人,她坚信从来没有坏学生,作为辅导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帮助他们找出兴趣和发展空间所在。为此,廖老师经常在QQ上与同学们聊天,学习“流行词汇”,分享日志,洞察学生动态。“与同学们交流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心态也年轻了。”她笑称,“现在一天没有接到学生的电话,还有些不适应呢。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太喜欢和他们沟通想法了。”

实践研究 开拓创新

廖老师是一名“实践研究型”辅导员。九年来,她笔耕不辍,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一般期刊上正式发表论文17篇。2007年,她撰写的《从专场招聘透视女大学生就业难》一文被收入“妇女绿皮书”并获得福建省思想政治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她的论文获得福建省及厦门市表彰已达到9篇/次。2008年,她主持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分析与应用研究”顺利结题。

为了能给更多的同学提供就业指导,2005年她参加就业指导师培训获得了全国就业指导师资格,承担起厦门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全校性选修课、开设全校性职业指导讲座、开展团体辅导。九年来,她所带的学生的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廖老师善于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工作经验。2007年,廖老师作为唯一的辅导员代表在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校园论坛”上发言,她娓娓道来情感教育的内涵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引起了兄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共鸣。2008年,她受邀参加厦门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作为点评专家为获奖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同年,她主持福建省中共厦门市委教育工委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研究课题“高校学生党支部立项活动教育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的研究工作,并于当年当选福建省辅导员协会的副理事长。她说,科研要有目的性。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解决问题,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她科研中的灵感,正是来自于她可爱的学生。

工作中,廖老师时不时就有新的点子,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她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特点积极探索,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她深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党团建设工作一直是她工作的重心。她创新开展党团工作,策划组织“我的红色生日”获得福建省高校党支部立项成果表彰;她在海外留学的外文学生中成立临时团支部;她整合学院资源,组织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厦门赛区选拔赛并获“最佳组织奖”,个人获“最佳指导奖”;她还将心理学的九分格统合绘画法运用到了学生党建工作、就业指导和学生骨干培训中。

在谈到取得的成绩时,廖老师对学校所给予的培训与指导深表感谢。她说,每次一培训都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习到了更多更好的经验,也更明白了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重要性。

细小之间 成就梦想

在谈到辅导员日常工作时,廖老师坦言,辅导员工作是很繁琐,但是她从来没有退却,一直都在思考、不断归纳总结。她认为最难的工作在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导航,但是只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智慧去搭建沟通的桥梁,就能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我的生命注定与学生结缘。是我们可爱的学生,让我感到了做辅导员的全部幸福。”廖老告诉记者,自己特别感谢同学们的关心和支持,是他们让自己一天天地不断进步,她也不断努力带给学生更多的欣喜。她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珍惜大学的光 ,更加自主、认真地学习,善于发现,于细小处用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政治的敏感性。

“我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只是很喜欢这份工作这个岗位。我也希望能与更多的辅导员深入交流,不断总结。”她说自己仅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校辅导员,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去理解“辅导员”的深刻内涵,努力地去践行自己的责任。

每一个学生,她都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梦想,她都用激情去铸就!这就是我们的辅导员,廖志丹老师!

(学生记者 郭 奇 陈 寒/学生处)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