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人文学院举行的纪念国学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副校长李建发说,在福建省政府支持下,学校正在积极筹划,将于今年十二月复办国学研究院,恢复和发展我校的国学研究事业,培养高层次的中华文化优秀人才。
厦大国学研究院于1926年10月10日成立,是继北大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院之后成立的全国第三个,也是中国南方唯一的专门国学研究机构。由校长林文庆任院长,语言学家林语堂任总秘书,语言学家沈兼士任研究主任。当时国学院聚集着鲁迅、林语堂、沈兼士、顾颉刚、张星烺 、孙伏园、张颐、俄国人史禄国、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学者大师。当时媒体称其“大有北大南移之势”。
厦大国学院建立时确立的研究理念是:“研究古学必得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等作为参考”,也就是实行跨学科研究;注意研究对象所蕴藏的区域,注意调查和研究“闽南各种方言社会以及民间一切风俗习惯”;借鉴欧西的科学精神,对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悉心研究。同时,还提出研究工作不能只钻在故纸堆里,就文本研究文本,而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即“我们要掘地看古人的生活,要旅行看现代一般人的生活”,这种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一段时间,但却为厦门大学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在中国文学史、方言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相当重要的成果,不仅把中国南方的国学研究推入一个历史的高峰阶段,而且开创了泉州学、闽南文化等独特的研究领域,是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仅有的4所国学专门研究机构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和国学研究重新引起国人和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办国学研究院,重视国学的学科建设。厦大有历史的传统和积淀,现在又汇集了许多国内国学研究方面的优秀中青年学者,所以,今年将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为契机,挂牌复办厦大国学研究院,恢复和发展厦大的国学研究事业。
据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水涌教授介绍,初步设想是,继续发扬跨学科和地域性两大传统,把厦大国学院将办成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机构。以本校的国学研究学者为骨干,吸纳海内外跨学科、多层次的学术专门人才参与,组建一支由老中青和海内外专门学者组成的研究队伍,共同推进研究院的研究工作。
研究院采用项目带动的运行方式和课题联合的组织形式,由研究者带着通过审核的研究项目进入国学院,国学院将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给研究者充裕的时间全心投入研究,创出精品。
在学术研究方面,复办后的厦大国学院将以朱子学为学术研究重点。一是以朱熹理学为研究核心,进而探索唐宋以来中国南方思想文化、政治社会、民生经济、宗教习俗等各领域的演变发展,形成国学研究的东南特色。二是研究在朱熹与闽学影响下的闽台及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诸特征,尤其注重对东南海洋带文化传承的探讨,对中国文化在这些区域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变迁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构建国学研究的东南风格。力争建成中国南方地区不可替代的国学研究中心。
(宣传部 王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