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厦门大学立足新起点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5日 来源:学校办公室

2012年12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厦门大学与隆德县跨越山海千里建立定点扶贫结对关系。自此,五老峰六盘山肩并肩,鹭江水渝河水相交融,厦门大学倾情倾心帮扶隆德的故事生动上演。

十年来,厦门大学坚持“隆德所需,厦大所能”,精准对接帮扶需求,创新开展“九大帮扶”,向隆德县累计直接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引进帮扶资金1.2亿余元,培训基层干部4500余名、技术人员5300余名,购买和销售贫困/脱贫地区农产品近5800万元,选派挂职干部6名。2019年4月,隆德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2019至2021年学校连续三年获评中央定点帮扶考核评价最高等次。 2017年“厦门大学发挥校友作用,推动定点扶贫工作见实效”项目和2019年“建设扶贫产业园,探索帮扶新模式”项目,分别获评教育部第二届、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2021年“厦门大学构建‘321’体系打造‘点线面’结合的消费帮扶新模式”获评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学校在科技助农、产业振兴、生态治理、消费帮扶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多次受中央部委点名表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教育部网站等多次报道学校定点帮扶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阶段,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领航,精准聚焦“五大振兴”,继续做好定点帮扶隆德县工作,在“西海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中,共同演绎了闽宁协作的“山海情”典范。

科技赋能,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直以来,厦门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智力优势,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在隆德县落地转化,助力当地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

厦门大学携手校友企业援建隆德县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

2022年7月,位于隆德县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的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再次迎来厦门大学药学院的“薯来宝”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依托学校援建的平台,服务团协同企业开展马铃薯深加工技术研发,目前已帮助企业实现马铃薯加工从原料品控到成品质检的自动化全流程监控,并研发了药食共用的马铃薯系列保健产品。

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由厦门大学援建。实验室成立以来,学校累计投入600余万元实验仪器提供硬件支持,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赴当地开展技术指导。在厦大的帮扶下,实验室逐渐成为当地科研人才的聚集地、马铃薯深加工的研发地、厦大开展科技帮扶的实践地。

2021年,立足隆德特色资源,厦门大学还将目光投向乡村产业发展——在帮扶村隆德县张树村开展“南强大树”教育部创新试验项目,着力打造“肉牛养殖+胡萝卜种植”的乡村产业体系。

肉牛产业是张树村的主导产业。但一直以来,湿润的气候使得储存的青贮饲料大量腐败,加之市面流通的青贮制剂价格高昂,养殖户难以承担,肉牛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对此,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卢英华教授针对性研制出一款能有效降低青贮饲料腐败率、提升饲料口感、可保护肉牛肠道健康且价格低廉的微生物制剂。该制剂效果好、见效快,一经推出便引起养殖户们的热烈反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卢英华教授的牵头下,在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2022年7月,张树村微生物制剂生产车间揭牌成立,日产1000升制剂的生产线正式落地,实现青贮制剂由“输”到“造”的转变。

与卢英华教授同为张树村“常客”的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惠桥教授。2021年,田教授将自主培育的新型高产胡萝卜引进张树村,并无偿提供种子推广试种。此前,该品种胡萝卜已在厦门市翔安区形成规模化种植,亩产1.3万斤以上,同时种子每亩只需800元,相比同类型进口种子便宜73%。经过精心培育,首批胡萝卜在隆德喜获丰收,果实呈现个大形好水分足的特点,达到试种预期。

2022年,校地在去年种植的基础上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方式,在隆德县开设了4个胡萝卜种植示范点,种下新型胡萝卜150余亩。如今,胡萝卜长势喜人,厦大科技也在隆德深深扎根,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教育帮扶,激发人才振兴新活力

教育帮扶是“斩断穷根”的利器。一直以来,厦门大学肩负起教育振兴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任务,持续推进志智双扶,着力涵养隆德人才振兴“蓄水池”。

“I come from Longde, Ningxia.”在厦门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展的闽宁协作“圆梦蒲公英”七彩假期暑期公益课程中,厦大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杨光耀、朱雪晴、郭妙婷与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际口才交流课,帮助隆德孩子们提升英语口语能力。

“七彩假期”里的国际口才交流课

“七彩假期”“解忧杂货铺”……打造的第二课堂,帮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树立起更远大的理想;“南强名师云课堂”“‘嘉庚’号海洋云讲堂”……一系列品牌讲座,帮助孩子们实现与大学知名教授面对面交流,跟随着海洋科考船“嘉庚”号徜徉大海;“这条小鱼在乎”“送教下乡”“山海情·两地书”……特色爱心公益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厦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到来,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也播撒下了追逐梦想的种子。

每年的暑假,除了孩子们七彩的假期,厦大、隆德的干部专家们也掀起了学习热潮。今年7月,厦门大学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政治能力培训班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海誓山盟·乡村振兴”志合示范班再赴隆德开展学习培训和乡村振兴实践。除了在红色圣地接受党性教育,厦大的老师们还保留了“传统”项目,为隆德的党政干部们带去一系列专题讲座,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数字赋能等话题共同学习交流。

厦门大学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政治能力培训班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海誓山盟·乡村振兴”志合示范班专题党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海誓山盟·乡村振兴”志合示范班是厦门大学创新党建帮扶,促进隆德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举办以来累计开展讲座30余场次,培训隆德县干部和技术人员4500余人次,在隆德当地引起热烈反响。此外,学校还积极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电商运营、营商管理、“互联网+教育”等多领域、全方位的线上线下培训班,帮助隆德县建强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发展新活力。

精准助力,铺开全面帮扶新画卷

一直以来,厦门大学精准对接医疗健康、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需求,创新开展帮扶,不断推进校地帮扶协作全方位发展。

2022年7月,校党委书记张荣赴隆德调研时,专程前往隆德县人民医院考察医疗远程会诊平台建设,希望校地用好远程会诊平台,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共惠。如今的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隆德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平台,经过多次升级,已成为校地医院常态化开展病例会诊的重要平台,紧紧连接着隆德人民的“生命线”。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隆德县人民医院医疗远程会诊平台

近年来,学校聚焦民之所需,扎实开展健康帮扶工作。搭建的远程会诊平台为校地医疗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厦大附属医院的“组团式”帮扶,更是把健康送到了隆德人民“家门口”,仅2022年,就有3批厦大附属医院医疗团队赴隆德开展支医工作,完成30余场白内障手术,累计接诊患者302人次、会诊疑难病例46例、教学查房24次、手术示教7例、学术讲座10次、推广中医适宜技术1项,切实保障隆德人民身体健康。

拉紧了因病致贫、返贫的防线,厦门大学还聚力民之所急,积极推动消费帮扶,帮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

十二点后的厦门大学勤业餐厅熙熙攘攘,完成了改造升级的消费帮扶窗口前早已排起了长队,师生们正用这样“以买代帮”“以购代捐”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窗口内,烹饪的是隆德牛肉粉丝、黑椒牛排面等爆款产品。

除了设立消费帮扶窗口,学校还在校门口建立了“厦门大学精准帮扶特色产品直营中心”,鼓励师生到店体验消费。此外,每到逢年过节,帮扶产品也成为了每一位教职工福利的必选项,消费帮扶氛围日渐浓厚。

厦门大学多措并举开展消费帮扶

“‘抓住三个点,连接两条线,铺开一个面’,以高校优势助力高质量开展消费帮扶,携手定点帮扶的宁夏隆德县闯出一片天。”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邓朝晖在“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进会上介绍道。目前,学校已经形成校领导高位推动谋划,各单位积极协作采购,在校师生倾情宣传推介,校友企业主动下单合作,退休教职工亲身参与体验并反馈的全员消费帮扶体系;学校利用法定节假日、国家扶贫日、校庆日等时段常态化推介扶贫产品,实现消费帮扶全时覆盖;学校还大力推动校内校外直营点齐发力,线上线下带货同推进,充分利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手段,引导帮扶产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形成消费帮扶的全域覆盖。

立德树人,谱写帮扶育人新篇章

定点帮扶是教育报国的重要阵地,也是立德树人的实践课堂。厦门大学扎实推进定点帮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育人模式。

近年来,厦门大学扎实用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邀请“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厦大潘维廉教授、帮扶村驻村书记等走进大学课堂,推出厦大研究生支教团“开学第一课”“扬才开讲了”微党课等思政课堂,开展“习近平扶贫论述暨高校定点扶贫实践”“中国共产党扶贫史及其启示”等思政论坛,以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教学向师生展示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成绩。

同时,厦门大学积极搭建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师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022年暑假,厦门大学驻隆德县张树村第一书记戴立欣十分忙碌,来自学生工作部、校团委、艺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医学院等学校部门单位的实践队纷纷到村里开展调研和帮扶工作。期间,厦大师生们将“手风琴里的山海情缘”专题音乐党课引进乡村,将“景润学堂”开到乡村,将“一起向未来”墙绘涂鸦画至乡村,以专业力量促进文化交流,以实际行动接受国情社情教育。厦门大学“行远”港澳台学生骨干培养计划学员黄佳鸿,在国情研习实践中,决定将去年获得的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捐给隆德县教体局用于购置教学设备。

“手风琴里的山海情缘”青春音乐党团课走进隆德

十年续前缘,校地迈向全方位深度合作,帮扶举措持续创新,帮扶内容不断丰富,合作平台逐步扩大,为隆德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未来再起航,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厦大与隆德的“帮扶情”将隽永绵延,不断续写闽宁协作的“山海情”新篇章。

【责任编辑:曾文萃】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