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指导下,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会同《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在厦门大学举办“公共服务制度建设与智能化——‘第三届公共服务研究合作网络’论坛”。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管理世界》杂志社、《行政论坛》杂志社、《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及近100名师生代表与会,就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公共服务体系设计与规划、政务服务智能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崔庆炜主持。会上,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智勇表示,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近年来,厦门大学秉持陈嘉庚先生“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的理念,围绕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了多学科协同发力的民生服务矩阵,构建了覆盖公共服务理论、制度设计、实践应用的全链条研究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学术创新和数智赋能,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新时代公共服务制度完善提供了“厦大方案”。他希望,论坛进一步聚焦公共服务制度在智能社会中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变革,深入研讨智能时代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与范式转型,为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张定安表示,40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始终将公共服务作为核心议题之一,持续关注民生保障、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大问题,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作为《中国行政管理》创刊40周年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此次会议既是对过往公共服务领域研究的一次阶段性总结,更是凝聚学界共识、深化协同创新的新起点。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立足中国公共服务发展实际和制度优势,构建起既植根于中国实践土壤又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有效对接的公共服务自主知识体系,助推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
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提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性力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是以高效能治理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他指出,在智能化时代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与智能化转型更加迫切。二十多年来,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深耕公共服务领域,不断进行理论探索,搭建起公共服务研究的合作网络。他详细回顾了设立“公共服务研究合作网络”的历程,希望与会学者利用会议搭建的平台提出真知灼见,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推动公共服务理论创新、范式建构和方法变革。
开幕式后,主旨报告会相继展开。上半场报告会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欢明、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鲁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徐家良5位教授依次发表“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目标与实现程度评估”“公共服务中的合作生产、价值共创与行政负担”“中国公共服务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大数据赋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构建”“数智化时代下的基层民政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建设”主旨演讲。
下半场报告会中,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佃利、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谭海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王学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楠迪扬5位教授依次发表“公共服务的空间均衡:跨域协同与政策优化”“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机理与途径”“公共服务价值共创何以持续:服务失败影响的实验研究”“政策信息学视角下的网上政务问答自由裁量”“数字身份治理:前沿趋势与挑战应对”主旨演讲。

当日下午,三个分论坛同步开展。在“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圆桌论坛,专家们围绕公共服务制度建设的价值内涵、内容构成、工具选择、技术互构等议题,深入剖析了公共服务制度的建设要点;在“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供给”论坛,报告者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服务治理、公共服务数字化、数字经济赋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内容,研究如何实现公共服务智能化供给;在“政务服务的数智化转型”论坛,报告者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融入、数字协商等内容,探讨如何实现政务服务的数智化转型。
(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