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师资队伍 >> 正文
厦大中文78出版《7801》续集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6日 来源:

2010年6月,厦大中文系78级编印了纪念文集《7801》。为纪念2012年入学30周年,由北京7801同学倡议并牵头组编《7801》(续集)。他们经过集体讨论,成立了文集筹备组,向各地7801同窗征文、催稿。历经紧张忙碌、坚持不懈的组稿、编辑、审校、设计、付印过程,今年7月31日,在各地78级纪念毕业30周年之际,厦大7801纪念文集续集《7801——人在旅途》出版面世。此书是有国际书号的正式出版物,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特16开本,定价56元。

这部纪念文集分为行者无疆、羁旅有情、往事钩沉、花香满径、思想激荡等五大部分,由7801班长张国庆作序言,责任主编之一林双川写后记;收录征文稿合计91篇,以及适用的“7801论坛”往昔主题帖6篇,共约49.2万字。文集内容主要侧重于7801同学毕业后走上社会30年来所经历的人生故事以及工作、创业回忆,展示学术成果,也有部分校园生活回忆;并选用毕业30年来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若干照片作为黑白插页。

《7801——人在旅途》文集的顺利出版,凝聚着厦大7801共同的艰辛劳动。厦大7701谨致祝贺!

愿7801星星闪烁

——《7801——人在旅途》序言

张国庆(厦大中文7801)

雕刻历史,镶嵌时代,广泛汇集我们同学人生旅途尤其是大学毕业30年生活经历的全景式“心灵录像”——《7801_人在旅途》文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发动、撰写、筹集、编辑直至付梓出版,终于在我们隆重庆祝大学毕业30周年的日子里,与同学们见面了!

“7801”:这是厦门大学一个班级的符号,也是一个蕴涵着时代变迁的符号!她与1977年恢复高考相联系,与1978年改革开放共成长。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穿越两个千年的时代!使我们亲身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祖国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应该感谢时代!使我们摆脱了思想的禁锢,摆脱了知识的贫困,摆脱了生活的贫乏!我们这一代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有过辍学、有过“上山下乡”、有过接受“再教育”,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我们当中的许多人,至今还会在艰难地求索、艰苦地生活、艰辛地前行……我们的命运也许无法像今天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尽管在毕业后的30年人生旅途中,我们仍有许多不满意,也有很多不满足,还有太多理想没实现,但只要我们观察7801同学所取得的所有进步时,我们仍然可以欣慰地说,30年给我们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30年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30年所走过的旅途也是难忘的!

应该感谢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成熟、成功!今天,只要有我们7801同学工作的地方,都能看得见、听得到他们的付出、影响和贡献!尽管这些贡献微不足道,但却弥足珍重!因为,我们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也给了我们以丰厚的回报,成全了7801同学足够深厚的业绩。这种业绩,已不仅仅表现在著述颇丰,也不仅仅表现在名声遐迩,而且还表现在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成长呕心沥血、为事业成功殚精竭虑、为人民服务情怀激烈!在浩瀚星空中,应该也有我们7801的星星在闪烁!我们有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有书法家、摄影家、画家、作家、资深媒体人、报刊编辑、高级记者;我们还有企业家、行业主管、公司白领;甚至包括全国猜谜手……林林总总,组成了我们7801的群雕形象!

应该感谢生活!使我们的视野比天空更辽阔,情感比大海更澎湃……过去的我们,入学时成份各异:工人有泥水匠、木匠、机修工;农民有回乡青年、插队知青;军人有现役和退伍士兵;学生有“老三届”和应届生;以及售货员、采购员……工农兵学商,该有的都有。年龄更是参差:最大的32岁,最小的16岁,刚好是一倍;在这个区间里分布着我们各个年龄段的同学,就这样构成了“特殊”的集体。肩负着民族复兴的责任,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在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今天的我们,尽管人生已经沧浪,岁月已经沧桑,工作和职业改造了我们的知识,经历与命运调整了我们的轨迹……但我们珍惜生活赋予的所有一切:无论是顺境、逆境;不管是成功、挫折!我们始终志存高远,怀抱崇高理想;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目标矢志不移!感谢生活给了我们如此多的砥砺,使我们的30年同样充满了传奇:既有攀援高峰的天高云淡,也有徜徉散步的自得悠然;既有情深意长的心灵激荡,也有春华秋实的五彩斑斓……

应该感谢同学!7801使我们今生有缘!大学里,我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毕业后,我们不弃不离,心心相守。在我们的心目中:7801是我们理想开启的地方、人生扬帆的起点;也是我们精神的家园、依恋的港湾……“7801”!有我们共同的基因、心灵的密码!在这里,我还是我,你还是你,性格还是那个性格,气质还是那种气质,你无需任何改变和修饰,只要以同学的名义,你就能完全融入我们的集体里,得到的是尊重、感受的是真诚、体现的是价值、收获的是友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30年来,我们也曾一起分享阳光,还曾一道分担风雨!互联网构筑了我们的7801班网,使我们依旧像过去那样在一起、在交流、在学习、在联系,而且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感情更真挚……我们是一个不散的群体!

回顾过去,我们深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激情永在!感谢母校赋予我们如椽的文笔,使我们能够这样纵情恣意地表达所有的情绪,海阔天空地讲说自己的故事!让30年的岁月之歌、生命之光、生活之旅凝聚成这么一本文集。她是继纪念恢复高考30年《7801》文集的姐妹篇和续集,与上一集不同的是:她更多涂满了阳光的色彩和风雨的水墨,更深刻感受生活的含义和人生的真谛!相信每个同学都能从中继续获取营养和动力,激发激情和意志!

在这本文集出版的时候,我们格外怀念我们的吴秋滨老师和黄重添老师,是他们在大学里始终伴陪着我们成长,给我们以谆谆的教导、孜孜地栽培!黄重添老师英年早逝,已经不知道7801的同学在深情怀念他了!吴秋滨老师可惜已经看不到这本文集的出版了,尽管他知道我们正在筹划这本文集,也希望她早日出世!我们也怀念在旅途上过早离开我们的好同学金北生、吴泰星、黄春牧,他们应该而且永远是我们这个班级的一员!

这本文集由在北京的同学集体负责编辑出版,倾注了许多心血。成丽同学为催收稿件不厌其烦地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林双川同学呕心沥血地修改编辑稿件;黄闽同学承担了整个文集的设计和出版;还有周建闽、林亚男等同学也积极献策出力……文集的出版还得到了在福州、厦门、泉州、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昆明、海口和在香港、美国、加拿大同学的全力支持,使她能够如期地、应时应世地出版,在此,谨代表北京的同学向各地的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但也有遗憾,这次尽管我们想把第一集还没有发表过文章的同学,通过这一集的工作全部网罗并不留遗漏,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同学还是未能完成写作。但愿我们还能有第三本文集,让我们共同寄希望于未来吧!

愿7801星星闪烁!

张国庆

于2012年大学毕业30年的日子里

《7801——人在旅途》后记

林双川(厦大中文7801)

受编辑组委托,作为这个集子的“第一读者”,我先睹为快,翻阅了全部同学的文稿,读毕,激动之余,恢复平静之后,黎明之前,写下一点感受。

首先,我被同学们的才华所感动。翻阅一篇篇来稿,我读到一个个精彩的人生故事。同学们记述的是这30年来亲历的人生感受,这些感受都是个性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的,但是都深深烙下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无疑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特有的集体记忆。就此而言,本集文稿的数量和质量、深度与广度应该不逊于第一集,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了更深一层的开拓。

从文稿主体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题材林林总总,笔调风格各异,汇集一起更显色彩斑斓:既有大时代变迁留下的印痕,也有触及个人内心深处的感情抒发;既有生活磨练的感悟与反思,也有家庭、事业及个人成长进步的喜悦流露;既有不少社会酸甜苦辣的体验感触,更有人生如梦、沧海桑田的咏叹与感慨……总之,更像是7801集体30年后一次同窗聚会的恳谈絮语。

同学们借此平台,打开心扉,直抒胸臆,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这个世界、这段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观察与思考,真诚地与兄弟姐妹们交流分享,也为后辈理解我们留下一些记载。我想,她不是酒足饭饱后的风花雪月,而是30年社会人生之后的生活结晶,弥足珍贵。

同时,这个集子也是7801集体风貌、性格的记录和展示。7801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经过30年的努力,同学们赋予它更为博大的内涵,使之彰显光辉。7801勤奋、善良、和谐的这一优良本性,得到保留和发扬光大。

吴仁伟在《7801的大头兵》里,记述了作为一个高级警官查破海上毒品案件时,坚持原则又敢于承担,流露出对底层平民的深刻同情和人文关怀,着实难能可贵;张小平《外来和尚》讲述其一段挂职“县官”时处理基层棘手难题的“为官”故事,其幽默轻松笔调描述下,可见当代官场的沉重和喜感,让人忍俊不禁;周建闽《游学北京》,则记述了80年代初北京就读研究生的奋斗历程,那种艰辛与勤奋,对80后、90后一代学子不无启发教育;郑成钟《< 海湾·沙滩·桥>与我父亲》,以其坎坷的人生奋斗经历,展示了一种刚直不阿的抗争个性;丛亚平的《真心永在》,记载了她作为新华社记者仗义执言、以忧国忧民之心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参考的新闻片段;赵元伟《一不小心成了新闻人物》,讲述其一段履行职责、不计个人得失为职工维权的艰辛;而老大哥沈瑞其的长篇回忆《解放——也说我的高考》,披露了他从一个知青到大学生所经受的磨难与曲折,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一代青年理想的被幻灭和顽强不屈的追求!

张敏《祖屋记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记录、回溯了她家祖上三代盛衰衍变以及童年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百年来时代变迁和人物悲欢,堪称福州版的《城南旧事》;韦体文《三十年前后》,直抒胸臆,对生命的本质进行追寻追问和独特的思考,充满浪漫色彩的启迪;李以建《苍茫晴空中的绝响》,在追忆恩师应锦襄先生的同时,给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大家风范”和“为人师表”,也对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寄托深深的同情,已超越了师生情谊,介入对现实的深层思考与鞭挞;俞鸣的《北京“的哥”》,以白描手法记述与北京的哥爷们交往的一些趣事,笑谈间展露了北京“草根”的喜怒哀乐,反映了当代“骆驼祥子”们的精神世界;刘平山的《从政坛到商海》,勾勒了他从政府官员下海艰苦创业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新型企业家成功背后的人本精神和胆识智慧;陈文杰《初试商海忆香江》,回顾了受命从机关到企业转型香港创业的一段难忘生活。这两篇文稿主题类似,但切入点各异。

林亚男的《它,曾经来敲门》,在对其有惊无险的一次手术过程的描述,袒露了一位知识女性对疾病来袭的从容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彻底感悟;张国庆《交往片段》,生动记述了一些老同学的最新动态和生活态度,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孙原的《红婚房》,则记录了大学毕业结婚时一段物质艰辛但是人生中最浪漫幸福的美好时光,其爱情故事堪称7801版的“山楂树”——爱情的光芒照耀闽西的天空也穿越了时代……

而陈永辉、林芗、林山、陈伟华、林建德、黄闽、夏雪、苏仲鹏、梁尚民、陈金聪等同学优美的散文随记,或怀念家乡,或怀念父母或怀念大学时光,寓意山水,寄托情怀;王乃钦的《退休杂记》,抒发了老大哥“富贵于我如浮云”,只是“书生意气不能无”的达观;张凌、王明贤、李以建、陈朱、陈勇鹏、周敏、傅卓洋、张奕虎等同学的文稿,或记录文学感悟或披露其艺术追求,为文集增添了人文色彩亮色。

文集最后部分收入了7801班网“论坛交锋”的论战。在网络世界里,同学们热烈讨论了诸如美国“9.11”事件、中日关系以及婚姻爱情、幸福人生等重大严肃话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7801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以及对社会生活领域方方面面保持的敏锐度。

在此,我们还要特别推荐7801恩师吴秋滨老师在7801论坛留下的遗作《我可能与司马台长城擦肩而过》,以此表达大家对吴老师的深切怀念。

本集还收入78级外文系郑启五同学的文稿,他是7801的好学友,7801论坛的热心嘉宾,也是7801文学艺术刊物的收藏者、研究者和见证人。

7801文集是集体智慧的汇集,相信每个同学捧读它时,都会有自己的一番感想体会。担任“第一读者”是我的荣幸,编辑组提议由我来写后记,我深感惶恐,拉拉杂杂说了这些,感受不一定准确,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之处敬请谅解。

据我所知,为促成这一文集的早日问世,7801全体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少同学放下手头紧张的工作,抽空撰稿,有的还数次修改,态度可谓一丝不苟。他们的热情和执着,加快了文集的出版步伐。

请掌声响起,为全体7801师生!

林双川

2012年4月3日凌晨于北京

(校友总会)

编辑:钟蔚雯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