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晚报:拿到录取通知书 邮局柜台上泪崩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7日 来源:

厦大退休教授郭志超“上山下乡”时坚持读书,称“读书是创造机遇的过程”

【人物名片】

郭志超

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退休前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郭志超带学生下田野实习,给当地幼儿班的小朋友上课。

■2016年,郭志超重返曾经下乡插队的武平。

每年到了高考季,郭志超就会想起1977年的冬天。“虽然当时是初冬季节,得知高考恢复后,我们却感到了早春般的温暖。”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授郭志超说,参加高考时他已经28岁,能作为“破冰”后的涓滴汇入新时代的第一波春潮,感到很幸运。

读完高一被迫中断学习

下乡时随身带了不少书

1966年,郭志超在厦门一中读完高一就被迫中断了学习,三年后下乡当知青。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首先在《人民日报》上发布。“我当时在邵武煤矿做工,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是半信半疑的。”郭志超说,自己当时对大学很向往,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山东矿业学院的《采煤学》等课程。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他仍然坚持读书,下乡时也随身带着不少书。“读书既是等待机遇,也是自我创造机遇的过程。”郭志超说,当年11月中旬报考后,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备考,一个月后就走进了考场。

“在厦门一中读书时,许多同学都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学习基础,虽然时隔11年,许多知识却历久弥新。”郭志超回忆,当时母校的王毅林校长、黄种祥教导主任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校风营造花费了许多心血,成效明显。“我还记得,许万礼、黄宏锵、黄茂昌、翁健、连鸿仁等老师,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运用他们丰富的学识、经验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得到审美享受。”他说,这些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思维深度和记忆强度。

上高一时,郭志超参加了当时教研组组长苏克惠组织的数学兴趣小组,部分内容是高二课文里的,因此他就顺便自学了高二、高三的数学课程。“那时时间紧,我基本上不做高一的数学作业,好在老师对我网开一面,也不会批评我。”郭志超说。

参加了备考培训班 义务辅导的老师教学方法神奇

高考复习备考时,让郭志超印象最深的是邵武煤矿中学组织了培训班,任教的老师没有拿一分钱补贴,但他们都铆足了劲儿给考生辅导,并乐此不疲。

“其中,教数学的潘鸿兴老师原本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助教,为了夫妻团聚才回到邵武任教。潘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神,他向大家解析了10道典型题目,囊括了中学数学的主要知识点。”郭志超说,几年前双十中学一名毕业生在介绍数学学习经验时说,数学题目的基本类型就像十几个模特儿,但是他们的穿着却可以变化多端,“关键要识人,而不要被变化的服装所迷惑”,只要识别了基本题型,题目就能迎刃而解。“这名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与当年潘老师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郭志超说。

做好了学手艺谋生的准备 木工、泥水已经出师

“1978年2月初的一天,邵武晒口邮电分局通知我去领挂号信。本来,他们一般是接近中午时分才会把信件送到采煤区的,但邮局工作人员看到信封上的落款是‘厦门大学招生办’,猜出可能是录取通知书,所以一大早就通知我了。”郭志超回忆说,自己到了邮局,站在高高的柜台旁打开信封,看到是“录取通知书”时,忍不住俯身在柜台上哭了起来。“泪水还在粉红的通知书上晕出了一簇簇‘梅花’。”他说,看到这份录取通知书,自己感觉似梦非梦。

郭志超说,自己还在厦门一中读书时,听说家庭成分不好的学生申请报考大学的表格上可能会被写上“建议不予录取”。因此,他对上大学不敢抱有太大的幻想,而是早已做好了学一门手艺来谋生的心理准备。“上山下乡”之前,他做过木工、泥水活,并且已经出师,被认定为临时二级工。“如果能进大学深造,我自然欣喜,但如果落榜我也不会感到很意外。”他说,可没想到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还是激动得落泪了。

高考数学差3分就满分 当年没有考古专业被调剂去学历史

1977年高考,郭志超的数学取得了高分,差3分就满分。郭志超参加高考时已经28岁。“我当时报考了考古专业,没想到当年没有这个专业,我就被调剂到历史专业。不管是什么专业,只要有书读就好,扎进去认真学了就会有兴趣。”郭志超说,本科毕业后他继续留在厦大读研究生,主攻历史人类学。

“人的一生有许多重要的节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考就是这样一道雄关,越过了就要开始新的征程。”郭志超回忆说,进入大学后,入夜,图书馆、教室里灯火通明,同学们都在专心学习,他和室友甚至到食堂“占领阵地”。当时,厦门大学校刊摄影记者潘万华用“星汉灿烂”记录下了静谧而又震撼人心的夜读场面。他说,当时师生间关系密切,互动很多,新教师郑剑顺等人常到宿舍和同学们讨论问题,老教师郑学檬、傅宗文等也常在家中接待来访的学生。

喜欢在学生作业上写满评语

这个习惯贯穿整个教学生涯

谈到现在的高考,郭志超说,高考是中学与大学的过渡环节,不少人把它视为“毕其功于一役”,认为经此“炼狱”就可以一劳永逸。因此有些人进入大学后,拼劲没了,学习兴趣也变淡了。“在中学,课堂教学引人入胜是一种常态。但目前,在有些大学里,这却变成了一种‘非常态’。”郭志超坦言,如果大学老师能向中学老师学习,精雕细琢,让教学富有魅力,那么大学里的学习风气也一定会改善。

郭志超说,自己在厦门大学就读的7年时间里,恩师郑学檬、傅宗文等人的课堂教学非常具有魅力,自己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很多。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一心扑在教学上,很注重课堂内外与学生的互动,希望能把自己学到的都传授给他们。他留校任教不久后,就在教务处蜡刻油印的《教学通讯》上刊发了《谈教学的双向性》一文,被时任厦大副校长的潘懋元推荐到《福建高教研究》刊发。即使在带学生下田野实习时,他在当地小学兼课,也一直在探索教学互动性。在村里幼儿班教民谣和讲故事,他也会让小朋友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从当助教起,郭志超就喜欢在学生的作业本上、试卷上写上满满的评语和意见。这个习惯贯穿了他的整个教学生涯。郭志超60多岁时,到厦大漳州校区上选修课,班上有100多名学生,大家写的期末小论文,他会一一鉴定有无抄袭,并用电子邮件给每个学生发批改意见。

“我得益于时代,得益于高考,得益于教学。自己当老师后,更当涌泉相报。”郭志超感慨地说。

(记者 朱惠嫣)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