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他最骄傲的事:卢家五代都是教书匠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2日 来源:

厦门网2016-06-21 00:00

嘉宾观看卢嘉锡书法手迹及图片展览。

《华夏赤子·科教巨擘——卢嘉锡》画传封面。

身着学士服的卢嘉锡。这张照片是卢嘉锡1934年6月赠送好友、厦大算学系1932年毕业生吴有容的。

1946年1月,卢嘉锡返回厦门后一家三口的第一张合影。

1933年2月,厦大化学学会成立合影,二排右五为卢嘉锡。

1940年,加州理工学院部分中国同学合影。前左起:钱学森、林木樟、卢嘉锡、袁家骝。

▲卢嵩岳。

▲卢咸池。

本组翻拍图/本报记者 詹文

【人物名片】

卢嘉锡(1915.10.26—2001.6.4),福建厦门人,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34年,卢嘉锡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

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对于卢嘉锡的尊称有很多,但其子女说,父亲最爱的称呼只有一个——卢先生。

“父亲嘴里的这个‘先生’,是指老师,他说‘我这辈子都是个教书匠,是老师,我以此为荣’。”卢嘉锡次子、北大教授卢咸池对记者说,父亲最骄傲的事便是卢家五代都是教书匠,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昨天,卢嘉锡的子女、生前亲友、学生、学生的学生,从世界各地赶来,聚集厦门,为了一场纪念卢嘉锡的座谈会——为纪念卢嘉锡先生诞辰100周年《华夏赤子·科教巨擘》画传及传记片出版发行,卢嘉锡的长子卢嵩岳发出邀请函,结果,认识的不认识的,仰慕卢嘉锡的青年学生们都来了。

厦门是卢嘉锡的故乡,这一天,人们缅怀“卢先生”。而追忆,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本版文/本报记者 詹文

本版图/本报记者 黄嵘

舐犊情深 回国第一件事是去接儿子放学

“我出生5个月,父亲就出国了,第一次真正见到父亲时,我已经9岁了。”卢嵩岳说,“那时抗日战争胜利不久,父亲冒着风险,横跨太平洋,经历两个多月终于回到厦门。刚到家,父亲就和母亲一起到思明小学,等我放学。我刚走出校门,他一下把我抱了起来,带我去买新衣服,拍了全家第一张团圆照。”

在7个子女眼里,父亲卢嘉锡慈爱、温暖,但也严厉。

“父亲工作非常忙,但也会抽空检查我们的作业。”卢嵩岳说,父亲总强调,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要认真仔细,要学到真本事,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我在部队时经常写信回家,有时信里有错别字或标点符号用得不对,父亲都会改正后再寄给我,还一再叮嘱,要认真仔细。”

爱国之心 拒绝美国开出的条件一心回国

“这辈子,父亲都怀着浓烈的爱国赤子之心。”卢嵩岳说。

他回忆道,1946年父亲冒着风险从美国回到中国,刚到家就被记者包围,他们纷纷问父亲:回国有什么打算,是否还要出国?父亲说,1944年美国政府确实邀请他参加研究原子弹,但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加入美国籍,不再和家人联系,将来要回中国必须经美国国会批准。父亲断然拒绝,他说他是中国人,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中国,履行出国前的诺言: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1975年,父亲率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考察团访问美国,受到高规格接待。回北京后,第一个来看望父亲的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和父亲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是亲密朋友。钱老开口就说:“28年后,你能以中国科学家代表的身份重访美国真好!”卢嵩岳回忆道:父亲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终于在西方人面前挺直腰杆,将来我们在科学上也一定能超越他们。

“当时我亲耳聆听两位著名科学家,两位中华赤子畅谈中国梦,几十年了,那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卢嵩岳说。

故土情怀 骨灰撒在台湾海峡最西端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去世。“父亲生在厦门,在这里从私塾、小学读到大学,以后又在这里任教工作多年。他生前多次说,我的父母来自台湾,我生长在厦门,台湾福建都是我的家乡。父亲去世后,我们将他的骨灰撒在台湾海峡最西端—厦门-金门-大担海域,让他永远生活在海峡两岸土地和亲人的怀抱里。”卢咸池说。

“卢嘉锡去世后,我们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将他所获的奖金100万元,也是他生前仅有的积蓄,全部捐出,成立了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以奖励年轻师生。父亲说,要为国家造就更多的栋梁之才。”卢嵩岳回忆道。

【链接】

卢嘉锡画传发行 部分照片首次公开

全书由生平画传和卢嘉锡本人部分文稿、一系列纪念文章等共同组成。

生平画传分为“从留种园到厦门大学”“负笈欧美”“痴心报国”“在福州的岁月里”“在国家科学事业领导岗位上”“为多党合作和国家发展竭智尽力”“温情暖意”和“音容永驻 风范长存”八章,主要依照时间顺序,夹有倒叙和横向展开,并附有大量图片。其中主要史实经过反复查证落实,部分史料和照片是首次公之于众,展示了卢嘉锡追求科学和社会人生的真理,真诚奉献的一生。

【原声】

他参与创建福建物构所

方荣良(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党委副书记):1960年,卢老参与创建福建物构所,他带领一批年轻人,在荒无人迹、杂草丛生的野地上,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办并带领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建成我国第一个以结构化学为主的综合研究机构。卢老的品质,有修身、律己、治学、育才、创新、创业,这是不绝的精神源泉。

卢老是厦大的骄傲

詹心丽(厦门大学副校长):卢老是厦大的杰出校友,是厦大的骄傲,他为母校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他也始终关心母校师生及校友的成长成才,厦大人永远铭记于心、感念至深。1985年,他专程回母校,在建南大礼堂作报告,休息时,我请他为《厦大青年》刊物题写刊名。他回北京后,很快就寄来了,这件事一直让我记忆深刻。

他是福大创办人之一

陈少平(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卢老是福州大学的创办人之一、福州大学的终身名誉校长。1958年,他服从组织安排参加福大筹建工作。当时他在厦大的事业已经有了坚实基础,到福大意味着要从零开始,但他还是欣然接受,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他开创了福大理工结合的特色,使学校在很短时间内,步入轨道。对青年教师他非常关心,无微不至。当年的许多青年教师,后来都成长为福大重要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