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新闻晚报:美国老师在华一教17年 身罹重病引发微博救援行动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1日 来源:

英健在厦大留影(照片提供郑正文)

朱静远 杨美萍国际周刊专稿

不久前,曾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17年的美籍教师英健(Janice Engsberg)向中国的朋友发来求助信,称自己因患有类似帕金森病,已无力负担巨额医疗费,放弃治疗后病情又急转直下,不得已,她只能向老朋友们寻求支援。随即,一支由厦大师生组成的“love英健”团队,在网上发布“援助英健老师倡议书”,为这位外教募捐医疗费用。此举在厦大师生和校友,甚至厦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第一批善款2万多美元已汇至英健账户。“love英健”团队成员庄鸿明说:“募捐也许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但这是一种感恩。对英健来说,也是心灵的慰藉。”

五年前,我因病告别厦大。抱歉,我因病没有能和大家保持联系,其实,我很每天在想念大家,都在盼望能重回我挚爱的厦大白城!

我从未料到,在57岁就结束了教书生涯。这和一般美国人的退休时间相比,提早了近十年。现在我已经63岁了,疾病正在耗竭我为安享晚年准备的积蓄。

我清楚自己不可能长期维持这种治疗环境。但对一个人来说,没有外界的援助,照料我的工作实在太过繁重了。我想在日常生活上得到更多帮助。

我对向大家寻求捐助表达诚挚的歉意。我清楚你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都有各自的未来需要奋斗。希望你们都能过得好!如果你们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向我捐助,我能理解。如果你们能捐助,也请量力而行。

——英健求助信节选

一封特别的美国来信

2011年12月16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多位教师收到曾经的同事英健发来的一封邮件。在邮件中,这位久违的老友和师长并不是向他们拜早年的,而是向他们求助。

英健写道:“我没有能给大家带来好消息:尽管多年来不断与疾病斗争,我的健康状况还是遇到了人生中真正的挑战。更糟糕的是,我已经难以承担用于必须治疗的高额开销了。这让我更加进退两难。”

英健患的是一种非常类似帕金森病的神经性疾病。早在2001年还在厦大任教的时候,英健就发觉身体一侧部位的关节在逐渐僵硬,被怀疑患上了帕金森症。得知病情后,她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坚持留在中国,一边继续教书,一边接受中医治疗。但病情没有好转,病魔不断侵蚀英健的健康,她迅速衰老,发展到后来常会有人问她,只小她三岁的看护是不是她女儿。2006年,英健不得不回美国接受治疗。

曾是英健学生的厦大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佘绍敏回忆说:“我仍然记得2005年她上最后一节课的样子,当时因为她剃了光头,就戴了顶帽子,在黑板上写字也写得不是很顺了,走路也有点歪。”

为治疗耗尽积蓄背上债务

回美国后,英健进行了大量检查和治疗,但情况越来越糟,一度恶化至生活无法自理,需要24小时接受看护。英健依然保持乐观,她相信有治愈的可能,并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包括传统药物和尖端技术。她在信中调侃:“我的整个病史读起来就像是一本集结各方名医的名人录。”

但医疗开支却慢慢将她的积蓄、父母的遗产和私人的捐助消耗殆尽。不但如此,她还背上了2.5万美元债务。她每月可以领到2200美元的失能保险,但与高昂的医疗费用比起来只是杯水车薪。而根据美国法律,65岁以后才能领取养老金,她还差一年多时间。2010年冬天,英健因经济原因被迫停止治疗,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去年8月中旬突然昏倒住院,进行了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医生告诉她,要想恢复健康,必须重新接受高强度的广谱放射治疗。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她每个月的医疗费及生活费高达9500美元。如果要进入长期疗养机构需要一定的个人存款,保守估计在2万美元到8万美元之间。如果日后她的身体发生无法预见的变化,还需要委托信托机构来管理她的财务,但申请费用就需要1万美元。

活动受到海内外支持

得知英健的窘境后,厦门大学师生立即发起为英健募捐的活动。传播学院把以前学生为“英健图书角”所捐的款,以现金形式全部寄给她。早在英健患病初期,一些学生就为她捐款,而英健认为还不需要那笔钱,就提议买书,加上她原有的图书,设立“英健英语角”。此外,英健还曾设有“英健奖学金”,学校也决定将本金退还给她。而英健以外专身份到厦大任教,按规定退休金是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领取的,但厦大决定为她破例,每月发给她5000元人民币补助。同时,厦大师生还将援助倡议书和英健的求助信中文版广为转发。

佘绍敏老师告诉记者,“我们爱英健”的团队最早在2006年就已具雏形。当时,英健的学生们和朋友们建立了一个“我们爱英健”的网页。去年年底,在收到英健的求助信之后,他们打算开展募款帮助英健,因此,在微博上建立了一个名为“love英健”的账号,并开设QQ群。微博账号和QQ群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管理,不断更新募款情况和英健的治疗进展。

倡议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学生纷纷捐款,并在博客上回忆有关英健的感人事迹。据“love英健”博客公布,截至2012年1月6日下午3点40分左右,厦大收到捐款总额约119408元,加上厦大所发的三个月补助1.5万元,全部购汇21100美元,汇给了英健。目前,她已经确认收到这笔钱。

此外,还有一些捐助者直接将钱打到了英健的海外账户。据了解,英健很多目前定居海外的学生也热烈响应,加入了募捐行列。而据厦门当地媒体报道,厦门市民在看到相关报道后,也开始向英健伸出援助之手。

“我获得康复的力量”

佘绍敏说,一开始,他们只是打算向英健曾经教过的学生和她的朋友们募款,“后来发现,献爱心的人远远超过想象,这让我很感动。”连银行工作人员也非常支持募款活动,尽可能快地将募捐款汇到英健的美国账户内。

英健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何长期帮助英健是英健的朋友们和学生们正在考虑的问题。佘绍敏说,等到放完寒假重新开学之后,他们会视英健的治疗情况做进一步的计划。“后续可能还有其它渠道进行募款,比如有个艺术学院的学生跟我提过,想为英健举办一场募款晚会,”佘绍敏说,“我们一些相熟的老师更是很早就开始帮助英健。”

2012年1月1日,英健在给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来的新年电子邮件里这样写道:“这星期和许多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朋友们又联系上了,我特别开心。新近建立的‘我们爱英健’博客送来的温暖和关心,使我获得爱的源泉和康复的力量。”

“如果不照镜子,我也是个中国人”

熟悉英健的人都说,她是个严格的老师,对学生很负责任。但她同时又是个善良的朋友,她身边的学生和朋友都曾得到过她的帮助。

英健爱中国,爱厦门,她经常说:如果不照镜子,我感觉我也是中国人。

在华近20年频频获奖

英健是美国纽约州大学传播学博士。1986年,英健应邀到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工作。原本,她打算两年后就回美国,但来到中国后,她就喜欢上了这个国家。

1988年9月,经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余也鲁引荐,时年40岁的英健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以及《中美时事研讨》等课程,一直到2006年因病不得已才离开。

英健的病情被公布后,不少她曾经的学生和同事都开始纷纷讲述有关她的故事。在他们的描述中,一位认真教学、关心学生的可爱老师呈现在人们脑海中。

“她对学生很严格,也很负责任。”厦大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佘绍敏说。

佘绍敏曾经是英健的学生。她记得,每个同学的作业,英健都会认真批改,写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当时的学生喜欢用巴掌大的小卡片做读书笔记,英健会在卡片上写上成绩,默默地保留下来。等到有学生申请出国留学需要写推荐信时,她就把小卡片找出来,根据上面的内容帮忙写推荐信。

佘绍敏说,在学生时代,她和英健老师走得并不算很近,只去英健家里参加过一次圣诞晚会。

“那时候对英健老师的印象是她的要求很严格,学生要看很多资料,但这对我在专业上、语言上有很大提高,我现在英语口语还过得去就是和英健交流的结果。”佘绍敏说,“比较有趣的是,到了考试之前,英健老师会带糖果来给学生吃,让学生缓解一下压力。考试考完之后,她也会给你一个反馈。到了下个学期开始时,她会给上个学期做个总结,把学生的分数匿名写在黑板上,让你自己心里知道,自己的成绩在班级里位于什么样的位置。”

在成为老师之后,佘绍敏的教学风格也受到了英健的影响,“我会从严教学,给学生压力,希望他们能有所提高。在怎样做老师方面,她对我来说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在生活态度方面,她同样起了一个标杆的作用。即使面对疾病,英健也没有放弃。”

时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的朱健强说,英健基本每年春节假期都会回美国,每次回来都带一些外文教材。“她还会把美国各个院校的最新研究信息带来和大家分享,她是一个真正的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据长年帮英健准备午饭的钟点工黄爱秀说,下课后英健常常留在学校帮忙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总是很迟才回家吃饭。

英健一直单身,有一阵子,她曾考虑抱养一个小孩,但后来她放弃了这个念头。英健跟黄爱秀说:“我要备课、教书,没时间照顾小孩。”

由于工作出色,英健曾获国务院授权、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国家级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国家“友谊奖”,此外还有福建省“友谊奖”、厦门大学“服务奖”、厦门市政府“贡献奖”等。

曾在厦大设立奖学金

据熟悉英健的人介绍,她还非常善良,她身边的学生和朋友都得到过她的帮助。1994年,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因自行车刹车失灵撞伤,英健捐了1万元。后来师生们的捐款没有用完,英健就表示,用这笔钱成立“英健奖学金”,专门用来奖励国际新闻专业家境贫困的学生。此后,她每年都会拿出2000到3000元不等的金额来补充这项基金。

刚到厦大的那几年,英健每年都会在家里举行圣诞晚会,准备很多小礼物,把师生们请到家里来。后来,为了设立“英健奖学金”,帮助家境贫困的学生,英健才停办了圣诞晚会。

大约在1995年,黄爱秀的孩子上学缺3000元学费。英健知道后,立即掏出3000元给了黄爱秀,还对她说:“让孩子去读,不用担心。”当时黄爱秀给英健做钟点工的工资每月才100元。

乐于助人、总是对他人慷慨解囊的英健对自己却很节俭,黄爱秀常看到她吃剩饭剩菜。英健患病后,曾到北京接受中医治疗,黄爱秀陪着她在北京待了20天。

即使自己患病后经济困难,她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向学生和老同事求助,直到有朋友去看望她,了解了她的情况并告知一些学生后,才陆续有人自发为她捐款,并请她写一个需要帮助的声明书,好让他们转告给其他的同学。于是才有了那封跨国求助信。

英健说:“这对我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我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自己开口找他们帮忙了。”

在信中,英健还说:“我清楚你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都有各自的未来需要奋斗。如果你们无法向我捐助,我能理解。如果你们能捐助,也请量力而行,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会需要别人的照料。希望你们以我为鉴,对未来要有所规划,为晚年的生活做好准备。”

爱好交响乐,信任中医

在熟人眼里,英健是个可爱、开朗的人。据佘绍敏介绍,英健住厦大白城时,附近还有菜市场,摊贩都跟她很熟悉。假如你跟英健提前约好10分钟后在厦大大南门见,有可能半小时后她还没到。因为她从白城的家一路上走来可能碰到很多人,她会一路跟人家聊天、打招呼。

英健从小热爱音乐,爱弹钢琴、管风琴,也喜欢吹单簧管、萨克斯管和大管。在美国时,她经常参加交响乐队或室内乐的小合奏,还常年订购纽约交响乐团的门票。来到厦门后,她成为厦门爱乐乐团的忠实粉丝,并与乐团的首席指挥家郑小瑛成为了挚友。

早在1995年9月作为特邀女记者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非政府组织论坛时,英健就听过郑小瑛指挥的“爱乐女”交响乐团演奏,并为之折服,但当时并没有找到机会与她结识。

后来,郑小瑛受邀创建了厦门爱乐乐团,从此,英健订购了乐团的年票,成了厦门爱乐乐团唯一有一个专座的固定听众。她经常带领着周围的一帮“爱乐迷”,跟踪郑小瑛所率领的爱乐乐团,不管乐团到那里演出,也不论郑小瑛的讲座办到那里,他们就追随到那里。甚至当乐团到外地巡回演出时,只要不和学校上课的时间冲突,她都自费随行。

不但如此,英健成了乐团的一名志愿者,帮助做一些诸如翻译和节目单英文把关等工作。

一次,乐团要到日本演出,她还为大家讲授国际交往中的礼仪,细致到监督乐团男演奏员脚上都穿黑袜子。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献给了厦门爱乐乐团,乐团里的年轻人戏称她为乐团的编外秘书。郑小瑛则给这位属鼠的“秘书”取了一个友好的爱称“鼠秘”。

英健非常热爱中国,也非常信任中医。得病之初,她选择接受中医的按摩和针灸。2004年初,她病症加重,回美国治疗,可是病情一天天在加重,她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第二年又回到中国治疗。

厦门爱乐乐团朱志凌说:“英健爱中国,爱厦门,经常说:如果不照镜子,我感觉我也是中国人。”

直到现在,英健还想着回到中国,回到厦门,再去听听爱乐乐团的巡演。

记者手记:记忆中的英健

想到做这个专题,并不因为英健是我的大学老师,而是因为她的独立人格与宽广胸怀,值得每个人细读她的故事。

回想大学生活,英健老师永远是无法绕过的一段记忆。师姐们告诉我们的掌故里是这么描述她的:我们系曾有过不少外教,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只有英健,是那么热爱中国的生活,从未想过要离开厦大,离开新闻系。因为这,她多少成了我们系的一个传奇。

到现在还记得她上第一课时的亮相,典型的美国老太太身材,脸颊有两团奇异的绯红。气势夺人,扯着一把嘹亮的大嗓门。她介绍自己是新闻传播学博士,所以,她是来教授真正的传播学理论的,不是来教我们英文的。后来她也总是不断强调,她允许我们出现各种语法和单词错误,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传播学的真谛。

每堂课我们都会拿到无数的复印材料,都是她自己当年求学时的课本和资料。

偷懒的我,只听进去她的前半句话,肆无忌惮地运用着我的中国式英语。每次发回作业,满眼都是她认认真真的红笔,修改我所有的语法和单词错误。我的两个同学,早已不在新闻圈,但她们回忆起英健,却依然记得那一本本复印的英文教材,感叹从她那里学到的理论,受用至今。

长久以来,老师在我心里的印象是颇有些矛盾的,她热烈坦诚,但又十分严肃,并没有老太太常有的那种家长里短式的亲切和温暖。

我们常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遇见她,她认真地皱着眉,行走如风,匆忙丢给我们一个大声的“HI”,然后就飘然远去,弄得我们只来得及望着她的背影。

我们寝室喜欢搞卧谈,每次聊到英健,最经常的两个话题就是,英健有一双纤长美丽的脚踝,让人嫉妒。英健的穿着很随意,手腕上却一直挂着串美丽的中国珠子,格外红格外妖艳。

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老师热烈严肃的背后,是一个如此宽阔的自我。她勤奋教学,获得无数的国家和省级奖章;她热爱音乐,简直成了厦门爱乐乐团的编外团员;她依恋厦门,在不得不离开学校的时候,长时间地流泪。那串中国珠子,正是她喜爱中国的一个最好注释;她满怀仁心,为意外撞伤头部的师哥捐款,还把剩余的钱捐给了系里的贫困生。

英健的家在学校的白城,海边,掩映在一片起伏的小山峦里。她请我们去她家里吃过饼干,聊过天。那个干净整洁的地方,一直是我们羡慕不已的小天地。

听别的老师说,因为长久的远离,英健家里的花草都已经凋谢,想来它们,也一直在苦等英健的归来吧。所以,希望英健老师能早日健康,回来。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