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岁,经大连电视台选拔,参加少儿节目《小鬼当家》;
16岁,在约克指挥合唱团,登上英国北林肯郡报纸头条;
23岁,志愿服务厦门会晤,受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
她,就是郑一,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口译专业2016级硕士生,院优秀共产党员,现任院研究生团总支副书记,厦门大学第七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组长。
作为厦门会晤最美志愿者之一,微笑是她的名片,能力是她的勋章。
郑一曾担任2015年夏季达沃斯的志愿者译员,作为学生大使志愿服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组织并参与“校园公益志愿服务——修书立诚”系列活动,积极为外文学院灾后重建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热情的服务态度,较高的双语水平和较强的办事能力是她的优势所在。
2015年9月,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如期举办,作为一个大连姑娘,郑一第一时间报名了达沃斯志愿者。通过层层选拔,她承担起了文化晚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英文口译重任。“拿到厚厚一摞中英文展品介绍的时候,我真的吃了一惊。虽然以前也做过展会的翻译,但是剪纸、茶艺、糖人、书法、桃核微雕这些还是第一次接触,短期内熟练掌握,还是有不小的难度。”郑一回忆起那段志愿服务经历,不由得感叹。通宵阅读材料,反复记忆要点,同伴互相测试……为了在志愿服务中展现最好的水平,她绞尽脑汁,也着实下了苦工。“从小到大我都试图用两个字激励自己: 无畏。可能无知者无畏,但是谁说stay foolish不是一则箴言?”郑一坦诚地说自己很喜欢保持无知的状态,因为骨子里不服输的她总能化压力为动力,这也使她最终圆满完成了达沃斯的翻译任务,得到大连市文广局领导老师好评,并激励她不断积累服务经验,对志愿工作愈加热情满满,信心十足。
2016年,郑一来到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来到厦门大学这所知名高校,她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愈发高涨。除了参与大型会议、赛事等的志愿工作,郑一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公益活动: “修书立诚”图书修复志愿服务。她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学生志愿者,并带领厦门大学第七期马研班第四组的学员们,分为四个批次,持续一个月,深入图书馆文献修复工作室,亲手修复破损的书刊,体会修书的艺术与匠心。郑一说,“修书过程繁琐且不易,看着一本本新书的诞生,我们虽然劳累但心中是满怀虔诚。‘修书立诚’活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爱护书籍。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乐趣,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大家、为他人的信念。”回顾那个书香满溢的三月,郑一感慨“修旧如旧”“宁浅勿深”……这些技法在每位志愿者的心中生根发芽,而每次志愿服务的过程,都让人有所成长,获益良多。
这个女孩看起来既不像锋芒毕露的新星也绝非身经百战的译员,但是她却在最后云淡风轻的说着这样一段话,让人听得激扬澎湃。
曾偶遇最晚的深夜跑客在凌晨两点,
也邂逅最早的晨读路人于拂晓五时;
漫漫服务路不乏落寞,与奉献的情怀自是趣藏其中;
情系外文,感恩厦大,致谢所有的勉励与相助;
匆匆之下,愿万千心有所爱之人,不感孤单。
(校团委)
责任编辑:曹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