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党委与厦门市思明区文旅局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联学共建

时间:2023年06月14日

来源: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如何切实落实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是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一直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学院党委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6月8日下午,在2023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组织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和部分教工党员前往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与思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支部第二小组开展主题教育联学共建,通过参观非遗文化展览、聆听《遇见思明非遗》讲座、座谈交流联学等,探索“高校+文化馆”合作共建模式,推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成效。学校主题教育第四巡回指导组组长毛通文参加并指导。

身临其境,感受非遗魅力

思明区文化馆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单位之一,在保护与宣传非遗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馆馆藏资源十分丰富,针对思明区43项非遗项目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四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就达11项之多。学院党委一行首先来到非遗展示厅参观学习。展厅集收藏、传承、教育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厅内非遗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文字、实物、音像等形式,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对闽南南音、送王船、跳鼓舞、布袋木偶戏、古埙、答嘴古、厦门馅饼、厦门贡鱿鱼等非遗项目进行了全方位展示,这些非遗项目饱含着当地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展现出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魅力,已成为展示非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春风化雨,聆听非遗解说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高级工程师吴淑梅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非遗讲座——《遇见思明非遗》。她首先引入“非遗是什么”这一话题,深入浅出地讲解非遗包含的内容、类别,进而谈到我国目前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举措以及思明区非遗文化的现状。非遗文化是无形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

最后,她以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的“送王船习俗为例,辩证地指出非遗文化可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去阐释,每一个流传至今的非遗文化都潜在性地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一定程度的满足着人民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薪火相传,传承非遗文化

在联学共建交流学习会上,大家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之后全体与会人员结合具体工作畅谈学习心得。

大家一致认为,不管是作为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思明区文化馆的文化工作者,我们都应深入思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更加全面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历史,加强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方认为,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目标一致,契合点也多,希望通过党建搭台联学共建,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建立高校与文化馆的合作共建机制,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增强文化育人成效。同时大家就合作共建项目进行了充分交流探讨,达成高度共识。毛通文对本次联学共建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学院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联合文化馆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持续做好文化推广和传承工作,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根之所系、脉之所维,穿越历史、活在当下的非遗,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也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它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始终致力于加强对外开放,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更多的人从文化推广与传承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自主题教育以来,学院党委加强组织引领,内外联动,先后带领3批学生走进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华侨博物院、古龙酱文化园等考察学习,积极为学院学子创造丰富的文化学习和交流机会的同时,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做出应有贡献。目前,通过“高校+文化馆”共建模式推进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学生培养体系中,在推广与传承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厦大人的责任,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的使命和担当。

(文/王俊卫 图/赵治平 方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