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期间刚刚回家的“嘉庚”号科考船,7月3日再次起航。这一次,她承载着36名海洋人,踏进海洋的“荒漠之区”。

全球表层海洋面积,约30%为低生物量的寡营养海域,通常称为“海洋荒漠”。尽管单位面积的生产力很低,然而海洋荒漠面积巨大,故而对全球海洋碳汇具有潜在的重要贡献,可能具有增汇潜力,显然是全球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但却是研究最为匮乏的海域之一,也缺乏理论框架。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EL)戴民汉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机理及增汇潜力”(Carbon Fixation and Export in the oligotrophic ocean,Carbon-FE)聚焦海洋荒漠区之一——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拟运用多学科、多平台、多仪器的观测和采样技术,系统探究真光层的生物泵结构、过程和机理,评估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而构架寡营养系统生物泵新理论框架,探讨海洋荒漠增汇潜力。
Carbon-FE夏季(KK2003)航次搭载我校“嘉庚”号科考船,于2020年7月3日上午赴西北太平洋执行为期50天的科学考察。航次由厦门大学柳欣副教授、陈蔚芳博士及黄勇明博士组成首席联合工作组,来自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36名科考队员参加。本航次在2019年4-6月成功实施的GEOTRACES-CHINA航次暨Carbon-FE预演航次的基础上,经过多轮多学科数据分析及研讨,最终确定航次实施方案。此次科学调查因其学科交叉性强,瞄准国际前沿研究,不仅在国内备受瞩目,国际上亦颇受关注。
这一航次的主要作业内容包括常规CTD采水、痕量元素洁净CTD采水、大体积海水过滤系统采样、大体积现场生物培养、浮游生物多联网、气溶胶和大气采样、湍流观测、走航多参数观测和Bio-Argo等。相应地,工作任务也相当繁重,对科考队员的体力、精力都将是一次挑战与考验。
这种考验在备航时,已有所显现。当前正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且航程较长,为了保障航次安全万无一失,所有出海队员、协助装船人员均接受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同时,为了尽量减少出海队员与其他人员接触,物资搬运也不再找搬运工人到船上帮忙,完全靠老师和学生自己,冒着三十六七度的酷暑,一次次地将物资抬起、放下,然后一一安置、固定。特别是探测部的队员,一直在烈日下站在折臂吊上工作,将出海物资稳稳地从码头转移到甲板上,大大降低了搬运难度,节省了搬运时间。
本航次将持续50天,科研人员和船员远赴西北太平洋“荒漠区”。当天,项目主持人厦门大学戴民汉、项目骨干厦门大学蔡毅华、曹知勉、郭香会、周宽波,中国海洋大学刘茜、上海交通大学张瑞峰,以及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书记陈东军、“嘉庚”号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等赶来送行,为参与航次的科考队员们加油。

(海洋与地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