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7月19日,校党委中心组(扩大)创新学习方式,采用实地考察调研、专题交流座谈等方式,深入校内重要科研平台、创客中心,学校科技成果项目落地企业和校友在厦创办的企业,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学习,集中调研我校相关学科与领域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的进展情况和服务厦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实际成效。

中心组一行分别考察了我校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西工研院通信工程中心,以及万泰沧海及万泰凯瑞公司、金达威集团、美亚柏科等在厦企业,进入实验室、生产车间、产品体验区考察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情况,听取相关负责人情况汇报,并与有关负责人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市校合作、校企对接,推进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考察过程中,校长朱崇实充分肯定了我校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对合作企业为厦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厦门大学既是国家的大学,也是厦门的大学,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家、与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在服务的过程中作贡献、求发展。接下来,学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适应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优势,积极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一流高校和地方企业对接合作,扎根福建,立足厦门,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考察结束后,中心组围绕本次集中学习的主题,召开学习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林东伟主持会议。
会上,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杨朝勇,航空航天学院许水电,生命科学学院李庆阁,管理学院翁君奕等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情况,分享了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并就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出意见建议。科技处周涵韬、资产经营公司卢英华、财务处廖青、化学化工学院林辉等同志分别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为学校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条件与保障,实现校企、校地合作互惠共赢发表了各自看法。
在听取大家座谈发言后,与会校领导谈了各自感受。大家认为,厦大要坚持顶天立地原则,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整合研究资源,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协同创新,努力构建科研大团队、大平台,推动创新链、转化链、产业链和市场链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水平。要积极适应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新要求,抢抓机遇,补齐短板,通过建立科技金融产业对接机制、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等举措,改变一些优秀科技成果被“锁”在实验室里的局面,强化产业、城市、学校与人才的对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突破成果产业化瓶颈,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校党委书记张彦在总结讲话中表示,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厦大科研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作出了应有贡献,科研合作企业和校友企业在服务厦门的过程中展示出了良好作为和蓬勃生机,这些都为我们今后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工作进一步坚定了决心、增强了信心。他指出,厦大要牢固树立“国家队”意识、“顶天立地”意识和“服务国家发展与服务区域发展相统一”的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要主动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强化问题导向,鼓励自由探索,将培养创新意识、加强创业教育与“双一流”建设相结合,推动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创客等创新主体和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市场等创新要素相协同,探索有利于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努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优秀成果、体现一流价值水平;要抓住时代机遇,紧跟国家创新创业大步伐,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厦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坚持服务发展、共建合作、互惠双赢,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势利导、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市校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助力实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党委中心组成员,非党员部处长以及学院、研究院院长,部分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宣传部 文/曹熠婕 图/庄华)
新闻链接:
考察点简介
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以国家一类新药原始创新为主,面向国际竞争与开放合作,建设集成果孵化、成果转移、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创新孵化平台。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科研实验人员积极性,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万泰沧海、万泰凯瑞公司:作为养生堂控股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的主要合作企业。双方产研关系融洽,使戊肝疫苗等创新疫苗、诊断试剂和仪器等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并占领市场。
金达威集团:作为全球著名的营养强化剂生产企业,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相关课题组强强联合,实现我校有关生物制品、诊断技术产品等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同时促进金达威集团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美亚柏科:校友企业,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互动模式。2015年,美亚与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目前,拟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海西工研院通信工程中心:以“高校实验室+园区工程中心”双核架构,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承担国家、地方及军队重大课题,突破基础性关键技术,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对前期科研课题形成的创新技术进行二次分装和工程化,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厦门大学——火炬极客空间”,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