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需要外磁场力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电子耗能”、“胰岛素可以口服,糖尿病患者免于挨针即将成为现实”……10月8日,来自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以及我校近百位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分享能源与环境、基础科学研究等六大领域前沿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探讨交流学科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我校校长朱崇实在致辞中追溯了厦门大学与清华大学的良好渊源和合作关系。他表示,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厦大师生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也为两岸扩大交流、深化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希望三校师生能密切交流,加强互访,更多的进行思想碰撞、智慧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

新竹清华大学副校长叶铭泉说,新竹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同根同源,在办学精神和理念上一脉相承,再没有其他两所大学像两岸清华这样关系密切,相信研讨会一定会为两校未来的合作带来新的契机。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表达了推进三校交流合作的期望。他说,两岸清华大学研讨会是三校开展科研合作与交流的一件盛事,希望学者能在研讨会上敞开交流,分享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及最新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推进学术创新与合作。
研讨会为期一天,分主题报告和分会场自由讨论两个环节。在主场报告中,北京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与师生们分享了他近5年从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体会。薛其坤从“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等基本概念出发,用“排列行走的法拉利”、“多了层纳米厚金层表面的碗”等形象比喻,生动展示了从量子霍尔效应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新竹清华大学宋信文教授则介绍了“口服胰岛素”研发情况和最新成果。在宋教授的研究中,胰岛素通过纳米载体的特殊“包装”,可以不被胃酸以及粘液分解,顺利打开细胞间的“tightjunction”,然后被血液吸收。与传统皮下注射相比,“胰岛素”口服到吸收这个过程时间更长,约4—5个小时,却因为需要经过肝脏再到血液这样一个自然过程,可以极大减小皮下注射伴随产生的负作用。目前,“口服胰岛素”还处在临床前的研发阶段。
在分会场自由讨论环节,能源与环境、基础科学研究、纳米科技、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和人文社科与管理六大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最新成果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两岸清华大学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已成为两岸清华大学共享科研成果、对接科研项目、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当天下午,在校长朱崇实的陪同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副校长叶铭泉一行还来到我校翔安校区,登上校区主楼顶层,俯瞰校区全景,并参观了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生命科学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以及能源学院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科研平台以及学术交流合作情况。
(文\赖炜芳 图\潘万华 庄华 赖炜芳)
视频链接:tv.xmu.edu.cn/show-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