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用3-5年基本建成翔安校区。时光荏苒,从2007年11月学校成立翔安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到2012年9首批师生进驻翔安校区,在这近5年的时间里,学校科学谋划,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艰苦创业,各单位部门全力配合,全校师生员工转变观念大力支持,使翔安校区从无到有,从梦想变现实。目前,翔安校区平稳运转,正以昂扬的朝气平稳的步伐向前迈进。

翔安校区全景(2013年3月)
科学谋划,艰苦创业,翔安校区从无到有
科学谋划,领导重视,各方支持。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认真谋划校区发展定位,统筹各校区之间的关系,为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在这一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在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认真落实中央对全面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部署,科学谋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翔安校区建设作为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加快推进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大部署,作为发展新兴应用学科、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和支撑全球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基地,作为实施顶天立地战略、服务国家和海西发展的重要支撑,抓住机遇,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艰苦创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使翔安校区从无到有、从梦想变现实。
学校高度重视翔安校建设,早在2007年11月,学校成立了以时任校党委书记朱之文、校长朱崇实为组长的校区建设领导小组。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到任厦大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翔安校区了解情况、检查指导。整个建设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校领导到现场办公检查指导次数达到近230次。与此同时,前后数万名的一线工人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以校区为家,不辞辛劳,艰苦奋斗,翔安校区正是在他们手上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
翔安校区建设是一项各级重视、各方关注的民心工程。翔安校区从酝酿到选址,从立项到征地,从规划到设计,从报建到开工,从校区安全保障到周边市政配套,始终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各界朋友的鼎力支持。教育部对厦大翔安校区给予大力支持并批复建设;福建省委、省政府将翔安校区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并在征地上给予强有力支持;厦门市委、市政府积极与学校共建翔安校区,市领导多次率有关部门到实地考察调研、协调解决问题;翔安区委、区政府和相关村镇为翔安校区征地、拆迁等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海内外校友、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朋友通过多种方式有力支持翔安校区建设,先后有李氏基金、养生堂、何鸿燊博士医疗拓展基金会、吴富立、薛小云、张曦、黄朝阳、柯希平、周永伟、丁世忠、林积灿、庄凌、佘施淑好、曾宪梓等机构和个人捐赠专款支持翔安校区建设和学科发展。
合力规划,集思广益,对接需求。学校为做好翔安校区的规划和建设,专门编制了《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事业发展规划(2008-2021年)》,邀请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知名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翔安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单体设计。翔安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先后经专家评审、师生评议及翔安校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校党委扩大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讨论等环节,从2008年8月发标至2010年3月最终定稿前后历经10余轮修改,在传承和发扬嘉庚建筑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简洁、典雅、大气、厚重的独特风格,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翔安校区规划建筑总面积达到115万平方米,主要发展生命、医学、药学、公共卫生、海洋、环境、生态、新能源等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同时进驻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其建筑除了满足基本生活和日常教学外,还因各个学科的不同而不同。为了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满足不同学院的具体功能和负荷要求,学校在建设翔安校区伊始,时刻以使用单位的需求为建设导向,重视使用单位的意见建议,从设计任务书开始,即请使用单位(各院系)提出功能需求,在修改完善设计任务书后,经使用单位(各院系)确认,然后才开始邀请设计单位。设计方案一出来,即请使用单位(各院系)提修改意见,直至使用单位(各院系)签字确认满意为止。此外,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学校都尽量满足各使用单位提出的修改要求,据不完全统计,使用单位前后共向学校提出200余项的修改申请。
精细管理,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翔安校区建设涉及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土地。从2008年4月获得选址批复到2010年11月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取得整个校区3645亩的用地红线批复,历经项目立项、环境影响评价评审、用地预审、林转用、征地预先通告、农转用、征地拆迁等环节。学校高瞻远瞩、科学谋划,多方协调,攻坚克难、在较短时间内一次性解决了翔安校区的全部土地问题,节约了大量前期工作成本,为翔安校区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翔安校区一期工程包括公共教学楼、公共实验室楼、院系楼及科研平台楼、学生公寓、运动场馆等16个建筑项目,建筑面积达到近60万平方米,这还不包括市政道路管网、弱电强电、暖通、绿化等配套工程。一期工程从2011年6月17日打下第一根桩,到2012年9月13日投入使用,历时454天。在这么大的工程量,这么紧的时间的条件下,学校科学管理,统筹安排、迎难而上,不畏缩,不放弃,尽学校所能支持施工单位,想方设法慰问一线工人,充分调动参建人员的积极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赶工抢工。整个建设过程中,翔安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共召开40次会议听取汇报部署工作,翔安校区建设指挥部共召开47次会议解决问题推进进度。正是有这样的上下齐心的奉献精神,翔安校区一期工程于2012年9月份顺利完工。
为实现翔安校区从建设到管理的平稳过渡,学校设立常设机构翔安校区党工委和管委会负责校区的日常管理,专门成立翔安校区搬迁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三个校区的搬迁迎新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经翔安校区党工委、管委会、各进驻学院及学校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翔安校区于2012年9月份顺利迎来首批师生,完成了翔安校区的艰苦创业,助推学校实现校区发展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拓展办学空间,建设节约校园,助力科学发展
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如果说漳州校区为学校解决了学生扩招问题,那翔安校区是为学校解决了生命、医学、海洋、环境、新能源等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乃至整个厦大不断发展壮大问题。在翔安校区投入之前,思明校区的教学科研用房已十分拥挤,应用学科的发展受到办学空间的严重制约。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获得“2009年度长江学者成就奖”的教授韩家淮是学校几年前从美国引进的,当时学校为了给这位科学家和他的团队找工作场所,在思明校区上下“翻了个遍”,最后只能用两层的活动板房来将就。
翔安校区投入使用后,校舍面积增加了近60万平方米,解决了大型实验设备没地方放只能放在走廊上的窘境。各学院的办公空间和教学科研场所显著增加,据资料显示,医学学科(包括医学院、药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在思明校区的用房面积为16800平方米,搬迁到翔安校区后达到61777平方米,是原来的3.7倍。生命科学学科在思明校区的用房面积16420平方米,搬迁到翔安校区后达到44014平方米,是原来的2.7倍。海洋环境学科(包括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在思明校区的用房面积15257平方米,搬迁到翔安校区后达到66996平方米,是原来的4.4倍。能源研究院之前在思明校区只能租用软件园二期6000平方米的用房,搬到翔安校区后,拥有18232平方米的办学空间。可见,翔安校区的投入使用极大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显著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快学校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翔安校区投入使用前后相关学科办公用房面积对比(单位㎡)
建设节约校园,助力科学发展。漫步在翔安校区,不时能看到路边的绿化草皮上竖着一个“中水灌溉”的牌子。这是校区利用污水处理站生产出来的中水进行的绿化灌溉。据介绍,校区污水处理站设计总规模为8000m3/日,分两期建设,目前投入使用的为一期工程,日处理量为4000m3,一方面实现校区污水零排放,使节能环保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一方面中水可以满足校区一期30多万平方米绿化用水、道路冲洗及景观湖的补水需要。根据翔安校区去年9-12月份绿化用水情况,该中水回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近40万吨,每年可节省近100万元的水费。
这只是学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个缩影。在翔安校区筹建伊始,学校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部署,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在常规建筑节能基础上,广泛使用太阳能供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学生公寓、食堂和恒温游泳馆全部实现太阳能供热。根据施工单位测算,单这一项每年就可节约316万度电,为学校节省约158万元,相当于为社会节约了1055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各2763.9吨和8967.5公斤。此外,学校还注重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照明技术,目前已在能源研究院大楼厂房实现光导照明。翔安校区很好的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了一个节能环保型校园的典型,助力学校科学发展。
服务翔安 立足厦门 开拓辐射海西的社会服务新局面
能充分感受到翔安校区带来的变化的不止是厦大的师生员工,校区所在的翔安区、新店镇和周边的社区更能深深体会到翔安校区所带来的“正能量”。
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就业岗位增加。翔安校区的建设带动厦门市、翔安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相应的市政配套设施,在满足校区正常运转的同时,极大方便了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目前,已经在翔安校区周边建成翔安区学生商业街,临时公交场站、垃圾清洁楼;改造扩建中的翔安南路将变成双向6车道于今年98期间全线通车;规划中的11万伏的东园变电站将于2014年建成使用,规划建设的厦大附属医院翔安区第五医院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等等。让周边社区居民真正感受到的“好处”是就业岗位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翔安校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后已为周边社区提供了约350个保安、保洁、绿化等工种的固定就业岗位。
教育资源惠及周边,文化活动助力社区。被作为部属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的厦大录取,一直是福建考生值得骄傲的事情,翔安区的考生们当然也不例外。翔安校区的建设,更让他们突然感觉到视乎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确实,学校的积极作为,使翔安区的部分考生“先得月”。为了照顾为翔安校区建设作出贡献的失地农民,学校借鉴其他高校做法,积极争取,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争取到照顾录取翔安校区周边社区考生的机会。从2010年至2012年,已照顾录取了44名校区周边考生到厦大读书,31名到厦大嘉庚学院读书。学校对翔安校区周边社区教育资源的惠及不只是高考。为进一步促进与周边社区的和谐,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提升当地文化活动层次,辅助教育培养好下一代,学校精心策划,整合资源,认真组织、先后连续三年(2010-2012)在珩厝小学举行三届的厦门大学凤凰花暑期夏令营小学生支教活动,在茂林村举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和新开元医院义诊活动,在新店镇举行“高扬党旗促新风,建功立业在基层”红歌会,等等。翔安校区进驻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立足厦门、辐射海西。从思明校区到翔安校区,2007年集美大桥通车前需经东渡、厦门大桥、沈海高速,翔安大道,翔安南路,历时约70分钟。2008年集美大桥通车后,改从环岛干道通过集美大桥、滨海大道、同安湾大桥、海翔大道、翔安大道、翔安南路,行程缩短至50分钟。2009年翔安隧道通车后,思明校区到翔安校区的路程已缩短至34公里,行程半个小时左右。这行程的不断缩短,正是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成果之一。翔安校区既是这一成果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五年来,翔安校区从筹建到投入使用,使学校服务翔安有了足够的舞台和空间,更为学校立足厦门、辐射海西的社会服务开拓新局面。翔安校区将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已进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将构筑一批面向海西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基地,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力争在海西科技创新中切实发挥重要骨干和引领作用。由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成功的全球首只戊肝疫苗已于2012年在厦门顺利投产,相信若干年后,随着翔安校区的发展壮大,必将进一步提升辐射海西的社会服务效果,进一步助推厦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推进海西繁荣发展。
(翔安校区 洪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