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要闻 >> 正文
【十次党代会 回眸发展】培引并重 建一流师资队伍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7日 来源:

“广纳群贤 人尽其才”是我校的优良办学传统,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培引并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经过5年多的建设,我校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改善。学校全职专任教师总数从2007年的1922人发展到现在的2374人,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从47.7%上升到52.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从54.2%提高到74.1%。高层次人才、青年学术骨干数量增幅明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团队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高端引领 广纳贤才

近年来,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韩家淮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Burnham研究所张晓坤教授、许华曦教授,著名核能专家李宁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洪永淼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纷纷加盟厦大、扎根厦大,带动所在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知名学者的到来。“以才聚才、以才引才”良好环境的形成,与我校坚持高端引领、广纳贤才的努力密不可分。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高级职务教师、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变化

学校根据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制定引进计划,采取有力措施,主动跟踪联系,有针对性地从国内外名校和一流学科选聘优秀人才。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领军人物,学校紧紧依托国家和省部出台的人才计划,坚持“情意感人、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建设需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高层次人才“量身”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给予待遇、政策等方面的最大支持,筑巢引凤,创造条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学校进一步凝练方向、整合队伍、提升实力。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共引进、新聘全职教师72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占38.6%;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3.9%。引进了“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9人。

以人为本 培引并重

与“筑巢引凤”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相呼应的是,学校在培养教师,尤其是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方面积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坚持以人为本、培引并重,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一是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紧紧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学科和重大科研平台,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厦门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抓好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

二是积极选派教师到校外研修。积极拓宽教师培养渠道,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使他们尽快进入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科技创新前沿。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共派出约321位教师出国(境)长期(半年以上)研修,31~35岁的年轻教师出国(境)留学人数明显增加。

三是探索创新人才组织模式。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国家和区域重点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核心人物带出优秀团队,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实现以点带面。同时积极组建本科教育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通过积极落实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我校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领军人物,支持了一批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批优秀创新团队。目前,学校已拥有两院院士21人(其中双聘院士10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6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福建省创新团队6个;列入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31人,列入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34人;入选福建省“创新创业人才计划”7人。

创新机制 用好人才

2012年,历时三年多走访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做法,并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厦门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例》(2011年12月修订)正式实施,并得到广泛好评。与此同时,基本用人制度、聘任制度、分配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在逐步改进和完善,努力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机制体制保障。

———积极探索和试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支持和推动以国际接轨的办学模式相继成立的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及其他“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试行新的人事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以此带动其他相关学院和学科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及办学模式的改革。

———大力推进基本用人制度改革。2010年6月,学校对原有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和调整,增强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监督作用,以制度保障学院、研究院在教师聘任、教学科研和绩效工资分配等管理上有更大的自主权。

———积极探索聘任制度、分配机制等系列改革,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不断深化教师聘任、重要岗位聘任、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聘任制度,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建设中去;启动协议工资制度,进行年薪制试点,完善岗位津贴政策,下放基础岗位聘任和津贴权利,激活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

———深化职员制度改革,促进专任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技术支撑三支队伍统筹协调发展。学校陆续出台《厦门大学岗位设置管理试行条例》、《厦门大学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实施方案》等改革措施和制度,完善岗位设置分类分级体系,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比例,使得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从分级分类聘任到分类管理考核,从国际化人事制度的尝试到学院自主管理权的增加,从“一聘定终身”到“聘期考核,动态调整”,学校人事体制机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师资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011年,学校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在“尊重人、爱护人”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校涌现出一批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先进教师典型。崇尚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的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得爱岗敬业、爱校爱生成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

(赖炜芳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