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国家和海西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入主流、创特色”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力,科研创新硕果累累。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到位科研经费情况
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连续取得突破。5年多来,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累计近30亿元,年均递增21.6%,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八千余项。新增“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5项、“863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20多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获立项176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保持前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共获立项210项,2007年和2008年还分别以31项和29项的年度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和第三位。
高端学术成果引起国内外关注。2007年以来,学校在Science和Nature(含子刊)以及Cancer Cell、The Lancet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逐年增加,发表JCR一区论文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3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申请专利近2000项,授权专利1000多项。9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0项成果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出版了一批国家重点图书和高质量的学术专著,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抓住机遇 稳步发展
2007年以来,学校坚持每年召开科研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做法,分析问题不足,明确方向重点,紧紧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利时机,围绕国家和区域的战略需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着眼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大局,统筹各类科研资源,整合提高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需求,促进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整合优势资源,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培养一批优秀研究团队;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我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启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年底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后,学校制订《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年)》,提出实施“九大计划”和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力争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厦大学派”,建成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积极响应国家“2011计划”。我校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手两岸兄弟院校和实务部门共同致力两岸关系研究。我校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海底观测科学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在发现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上协同创新。此外,“能源经济与能源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也在培育组建中。
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先后出台《厦门大学科研奖励暂行实施办法》、《厦门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厦门大学专利和专有技术申请、维护、转化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大学保密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大学纵向经费管理办法》、《厦门大学横向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科技成果调研推广机制,逐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为科研创新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立足特色 构建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将科研队伍建设和平台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力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科研基地,为承担重大课题创造良好的人才储备和物质条件,形成国家、省、市、校各级科研平台体系,成为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
平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在原有基础上,新增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基地平台已成为成为学校集聚高端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和探索科研创新机制的重要载体。以“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为例,2007年以来新增项目就主要依托国家级平台基地。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平台基地建设为依托,相关学科的资源和人员实现动态优化组合、互补合作,在构建科研团队、承担科研任务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例如,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的“肿瘤生长和抑制相关信号转导的调控”研究团队由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名研究骨干林圣彩、韩家淮、吴乔和4名研究成员组成,三年来,该创新研究群体成员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多篇发表在Science、 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Immunology 等国际权威刊物上,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向需求 开展协同创新
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是大学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发展,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科技创新前沿、面向解决关系国计民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积极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我校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研发的戊肝疫苗成功上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获准上市的戊型肝炎疫苗。甲硫醇合成催化剂(万吨级)在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投产,攻克了万吨级蛋胺酸项目生产过程中关键催化剂的国产化难题,超过目前世界唯一的法国技术水平。亚麻酸、发酵法生产虾靑素等技术,在厦门汇盛成功投产,为国内首家,2011年产值突破亿元……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高性能陶瓷纤维材料、一氧化碳变换工业催化剂、半导体发光新材料、集成电路设计、污水处理、海洋监测系统技术、优质早稻新品种佳辐占的选育与应用等技术,为解决重大国计民生问题作出了新贡献,目前,我校已在核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材料等40多个产业领域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有效带动了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
学校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咨询服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重要咨询服务基地。2007年以来,学校承担了“中国‘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选择”、“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及电力与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等一批重大课题,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例如,积极提供对台决策咨询服务,近5年来,每年完成几十项专题调研任务,提交了上百份的决策咨询报告,提供了一批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料及对策建议。积极为国家侨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参与国家侨务政策的重大决策,与国侨办联合发布《中国侨情白皮书》。积极开展经济预测和研究,定期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每季度发布“海西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为政府宏观调控、制度决策提供参考。
(赖炜芳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