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要闻 >> 正文
【十次党代会 回眸发展】全面育人 培养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2日 来源:

第12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校9项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并以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总分330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国第六,特等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三。

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10支队伍参赛,5个获全国一等奖,5个获全国二等奖,实现获奖的“大满贯”,是当年参赛队伍中成绩最好的高校。

2007年以来,我校4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5名博士生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一项项荣誉和成绩背后是我校才培养工作的扎实推进。从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推进“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到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重点,着力培养创新型和领袖型人才”,学校改革创新、积极发展,致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化、国际化,着力构建自主性、研究性以及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这几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刘芳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四本科生。教学改革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可选则的选修课数量明显在增加,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也在提升。一些专业课与全校性选修课打通,面向全校有兴趣的学生开放。除了本专业课程外,她还选修了民商法、民族音乐鉴赏等多门外系课程,极大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而“爱情心理学”这些在她看来有些“另类”的课程,更是让她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2012年,全校长学期学生平均选课量达18万人次,学生人均可选9门课程。许多课程打破专业限制,实现全校教学资源共享。每学年跨专业选课人次达到2万人。多样性的课程、跨学科的培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而且拓宽了专业视野,也提升了适应能力。

而让2010级经济学院硕士生王同学最感受益的则是学校对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在许多同学还在为工作发愁时,他早早就被一家大型国企“预定”了。应用型方向的设置,比如典型案例教学、专业教师和企业集团高管共同授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等对他而言更有吸引力,也让他对经济学知识有了更灵活的掌握。

选修课程的变化、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仅仅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缩影。五年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分类培养、转专业、辅修制、弹性学制、跨系选课制、本科生导师制等系列教学改革,努力创造更灵活多样的教学环境;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开展学生交流学习计划,启动国际化教学改革试验班,实行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大力推动全球工程教育交流联盟项目,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所加入该联盟的大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开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已立项汉语言文学专业等29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项目,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从以往对教师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学的关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力推进我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有效性,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学校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将学科前沿的内容和研究型教学模式带进课堂,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2011年学校进一步规定,除语言类和术科类专业之外,新生的8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全部由教授、副教授承担。目前,全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近90%。研究生导师组制则很好地整合资源、以集体的智慧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更多资源的共享则为培养更为灵活的学术思维创造条件。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曾五一教授曾在采访时特别提到学术研究对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由他主持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强调“以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为导向,与国际经济统计教学全面接轨”,提出我国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厦门大学的统计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统计学科还与其他经济学科一起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和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立项。

良好科研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际中,激发了学生的求学欲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本硕一体化课程平台建设等多项举措下,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暑假,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大一学生李根在该院王泉明教授课题组实验室意外发现了“新型荧光Ag-S簇合物”,这一发现以论文形式刊发在化学界顶尖学术期刊之一--《美国化学会志》上,李根为第一作者,该项目还一举获得第12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教学成果。截止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2门(含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教学团队8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特色专业17个,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3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成为首批30所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之一。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71本。

育人平台丰富多样

坚持在实践中育人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五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逐步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践服务平台、文化育人平台等多样化的育人平台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依托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实施创新实验计划,设立专项经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每年开展校内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电子设计等10多项参与面广、覆盖面大的学业竞赛。2007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迄今,各级别计划已立项近600项。除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之外,各个学院还从专业特色出发设立“育苗基金”、“凌峰计划”、“天生我材创新基金”等为学生创新实践创造条件。

依托实践志愿活动打造实践服务平台。近年来学校以坚持项目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培育实践平台为重点,形成了我校特色的社会实践组织方式。五年来,我校学生实践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集中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2492支,建设社会实践基地175个,完成高质量调研报告1200余篇。全校现有注册志愿者2.1万名,年平均发起志愿服务项目500多个,年均志愿服务小时50万。涌现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团、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西部梦想支教团、“爱在乌蒙”实践队、“爱心课堂”志愿服务团队等一批优质团队,获得 “感动中国2012候选人物”、“2012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等荣誉。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化育人平台。多年来,我校形成了以科技学术活动、社团文化活动、节日纪念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为主体的全方位、系列化、具有厦大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南强青春讲坛、校园十大歌手赛、学生舞蹈大赛、“中文有戏”演出季、篮球联赛等品牌活动效果突出,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升明显。学生在数学建模、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国际法辩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竞赛等重大比赛中屡创佳绩。本科生、研究生赴国外学术交流900多人次,发表科研论文近2万篇,被SCI收录3千余篇,4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校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成为最具有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优秀社会群体之一。

(赖炜芳)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