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5日,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在我校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办。论坛期间,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大学女校长,围绕“文化和教育的包容性发展”这一主题,聚焦当今世界文化的热点问题,纵论当代教育发展大事,深入探讨文化和教育包容性背景下,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春兰,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全国妇联副主席陈秀榕,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伟国,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美香,厦门市政协主席陈修茂,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教育处主任毕斯塔,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我校领导朱崇实、陈力文、陈国凤、孙世刚、吴世农、邬大光、赖虹凯以及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的相关领导、地方广电机构的领导,福建省及厦门市各级政府领导出席了论坛。
4日上午,开幕式在科艺中心三楼报告厅隆重举行。陈至立、孙春兰、李卫红、于伟国、章新胜、毕斯塔、邬大光先后致辞。

陈至立在致辞中表示,大学女校长作为杰出的女性群体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敬佩,大学女校长们以女性独有的魅力,为学校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做出了新的贡献。本次论坛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有着特殊意义,文化与教育包容性的发展,要求文化与教育需要承载人类普遍精神,大学应成为文化与教育包容性发展的典范。

孙春兰表示,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女性精英启迪智慧、激荡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相信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女校长们将会在这次论坛上阐发精彩的见解、展现独特的魅力、带来有益的启迪。

李卫红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谈了对文化和教育包容性发展的理解。她表示,文化和教育包容性发展的前提是对个性与特色的尊重与倡导,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机会公平,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而实现文化和教育包容性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

于伟国表示,厦门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城市,未来厦门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创新厦门,坚持科教兴市,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更好发挥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基础与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章新胜、毕斯塔纷纷致辞,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包容性文化与包容性教育的必要性,希望论坛能通过女大学校长间的深入交流,为世界和谐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邬大光代表厦门大学致辞,对来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厦门大学十分重视发展女性研究事业,致力于促进性别平等,培养了大批杰出女校友。2006年,厦门大学成立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次论坛在厦门大学召开,对厦门大学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对促进学校文化、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和女性研究意义重大。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期间,与会人员除了参与主题报告外,还将在分组讨论、主题沙龙中围绕“女性领导力与文化、教育的包容性”、“世代交替、价值多元背景下的女校长治校方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现代大学制度的互动与借鉴”、“大学校长卸任后的生活与作为”等议题进行热烈坦诚地交流,阐述对全球化背景下包容性文化和教育的深刻理解,探讨交流女性领导力的培育途径和发展特点。
在5日的闭幕式上,林文漪、陈修茂、李培元先后致辞。
林文漪表示,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举办第五届,走过第十个年头,五届十年,走出了一条持续稳步发展的道路。在本届论坛上,各位女校长奉献智慧、分享经验,深刻探讨了文化与教育包容性发展的深刻医院,体现了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重要价值,再次彰显了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作为全球女校长们长期交流对话平台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陈修茂说,在这次论坛中,围绕论坛主题,我们听到了多种声音,这对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女性来说,是最珍贵的礼物。
李培元表示,论坛注重沟通、富于创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一次深刻思考教育文化发展之道的论坛。
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于2001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4届,先后吸引了世界各地60个国家的600余位女校长参与,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全球大学女校长展现智慧、谋求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舞台。
(文\赖炜芳 图\潘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