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0日至25日,首届“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在北京中国航空博物馆举办。
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共同指导,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该大奖赛为向全社会开放的国际赛事,是迄今国内最高水平的无人机大赛。大赛分竞技比赛和创意比赛两大类。共有来自国内外的40余支竞技队和80余支创意队获准参赛。
我校物理与机电学院航空系派出1支竞技队和4支创意队代表厦门大学参赛。除指导教师外,参赛队员由2010级本科生至2010级硕士生的各年级学生组成。竞技赛中,我校白鹭队的“南强”号无人机取得三等奖(总排名第九)的骄人成绩;创意赛中我校虽未获奖,但有两个无人机“黄蜂”号和“鹭岛侦察兵”号因创意优秀受组委会邀请在闭幕式上做飞行表演。在闭幕式上做创意表演的仅八个队,我校是唯一一个非专业航空的综合性高校,且成功地完成了飞行表演。
参赛本次比赛的学校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以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一批国内重点工科院校,沈阳飞机设计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等我国航空界著名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也以他们的科研成果参赛。

(上图为颁奖现场,获三等奖者从左至右依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队,沈阳飞机设计研究院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联队,厦门大学队,上海交通大学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队。下图为参赛竞技队指导教师的获奖证书。 )

今年年初,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向朱崇实校长发来大赛邀请函。朱崇实校长亲自批示“认真组织参赛,力争取得好成绩”。校领导、教务处和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对本次比赛高度的重视,大力支持。邬大光副校长、教务处谭绍滨处长为此赛事多次指示,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领导及航空系领导为了此项比赛分阶段多次组织答辩和现场指导。在赛前的出征动员会上,教务处施芝元副处长亲自为全体队员做动员。
比赛过程中,大赛组委会主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给予我校参赛队伍以极大的鼓励,预祝争取获大奖;由于我校的成绩甚至比有的名校或专业航空单位的强队好,赛后林总对我校以非专业航空高校参赛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以高度评价。组委会对我校派出多支队伍参赛表示感谢,多次称赞我校领导对赛事的重视和支持。总裁判长称我校在赛会上表现出的竞技和创意水平爆了一个非专业航空院校的大冷门。
厦门大学代表队在准备比赛中,队员们在航空系老师们的指导下,苦战六个月。暑假中,白鹭队战酷暑,在狭小的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设计和调试,顶烈日在外场试飞了112次航次;在正式比赛前的现场试飞中第一个完美地完成特等奖的规定动作,非常抢眼,赢得场上一片喝彩和鼓掌,让人刮目相看。创意队也经历了多无数次的失败和野外测试,终于让自己的作品飞上了蓝天。师生们的艰苦努力终于换来可喜的收获。
“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将办成两年一届的高水平赛事。我校将努力争取在下届大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附:“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之竞技赛简介
竞技赛参赛者需设计和制造参赛小型常规固定翼无人机系统,完成自主起飞、空中自主飞行和模拟航母甲板上自主着舰演示飞行。所谓自主,指的是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全由编写好的计算机程序与无人机上的各种传感器配合自己控制无人机完成上述所有指定动作。组委会对无人机的式样与大小、起飞重量、动力装置、控制方式、引导方式、起飞方式、着舰方式以及数据传输等技术指标及飞行的高度、范围和路线、航母甲板大小都做了规定。模拟航母甲板上设有四根拦阻索,两两相距四米,飞机着陆时钩住不同的绳得分不同。比赛的技术含量极高。此次赛事的主办方称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超出原先的估计,原来还担心特等奖发不出去。
此次大奖赛总奖金额高达265万元。其中竞技大奖赛、创意大奖赛最高奖金额分别为50万元人民币和30万元人民币。竞技赛共颁奖11项,其余奖项和奖金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