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要闻 >> 正文
我校学子首获“挑战杯”特等奖 首捧优胜杯 创历史最佳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1日 来源:

喜讯传来!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结果10月19日揭晓,我校9项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并以特等奖三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总分330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国第六,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3所高校一道捧得“优胜杯”,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这是我校学子首次在“挑战杯”中捧得“优胜杯”,也是首次摘得特等奖,特等奖作品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三,取得了重大突破。我校还获得了“高校优秀组织奖”。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于16—19日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五项参赛作品最终“脱颖而出”,其中,“新型荧光Ag—S簇合物”项目(指导教师:王泉明)和“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本”项目(指导教师:齐树洁)获得特等奖,“大学生践行‘绿色十条’现状及其影响调查研究”项目(指导教师:胡荣)获得本届“挑战杯”“‘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特等奖,“转型期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基于厦漳泉三地的调研分析”项目(指导教师:黄新华)获得一等奖,“微藻DHA的生产新工艺及产业化”项目(指导教师:卢英华)获得三等奖。

此外,在复赛评审环节,我校还有四项作品获奖,分别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选送的“NBForm自定义表单系统”项目,获得三等奖;经济学院选送的“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华骨髓库及十大代表性城市调查”项目,获得三等奖;经济学院选送的“世园机遇下的陕西省区域发展逻辑探析——以西咸新区为例”项目和“世园经济下西安市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项目分获“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16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陈力文率领由校团委、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及化学化工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等10个学院组成的观摩团赴大连决赛现场观摩参观。在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体育馆,陈力文一行认真参观了我校项目展台,仔细询问参赛情况,并对参赛学生予以悉心指导。观摩团成员还参观了其他高校的参展项目。

17日上午,陈力文召集观摩团成员召开现场交流会,就参观感受及如何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进行座谈交流。陈力文表示,长期以来,我校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来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和赛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她希望有关部门和学院能一如既往地重视科创活动的育人作用,打破壁垒,形成合力,促进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深入繁荣发展。

在大连期间,陈力文一行还受到我校辽宁校友会和大连校友会的热情接待。辽宁校友会副理事长刘国和,大连校友会理事长张韧之、副理事长陈伟霖等与观摩团成员共话母校发展,共叙校友情谊。

竞赛期间,我校学子精美的展板设计、详尽的宣传册简介和统一着装的团队展示,吸引了全国参会代表的热切关注,前来参观交流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现场也吸引了《中国青年报》、“挑战杯”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第五届校学生科技创业与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医学院2008级本科生朱亚生在国际青年创新论坛中作了题为“机遇和挑战:未来十年青年的发展”的英语演讲,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学子的青春风采。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我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两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交叉轮流开展。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989年举办,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本届“大挑”,共有305所学校的637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30件作品获特等奖,23所高校捧得“优胜杯”。第十三届“挑战杯”将于2013年在苏州大学举办。

(宣传部 李 静 校团委 张 晴)

同步新闻:他们“摘金夺银”的背后

在被问及参赛队伍获奖原因时,答案几乎是如出一辙地一致:一是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二是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说,参赛项目都不是为了比赛而临时选报的——均源于日常的实验发现或实践成果。“新型荧光Ag—S簇合物”项目是化学化工学院大三学生李根一次实验意外发现的“衍生”产物;“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项目是法学院8名大四学生2010年社会实践成果;“转型期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是公共事务学院7名硕士生2009年的社会实践成果;对“生物发酵”的共同爱好,促使了“微藻DHA的生产新工艺及产业化”项目组的7名同学走在了一起,而这一项目也是他们平日实验的一个发现。

其实,学生们所不知的是,在这些“不经意”的背后,是学校努力为其提供的科技创新土壤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加大在政策、制度、投入、氛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取得显著成效。校团委副书记张清榕介绍说,校团委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拓宽科创实践渠道,健全科创活动机制,并联合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等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学生科创活动深入发展。

在学院,亦是如此。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金能明说,注重对学生进行科研和动手能力训练,在化院早已深入人心。目前,该院出台的育苗基金等一系列的学生科技创新政策、制度、保障体系的“发酵”作用正在不断显现。

此次比赛,学校有意组织了规模“庞大”的观摩团前往现场参观交流。观摩团成员、海洋与地球学院党委副书记廖志丹说,参观并不轻松,每个成员都带着“作业”而来,一是要了解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到了何种程度;二是观摩之后,要在本学院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各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声势和阵势。

(宣传部 李静)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