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撸起袖子建一流】打造中国经济研究的“厦大学派”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3日 来源:

【名 片】

学科群:经济与工商管理

建设重点:着力建设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辐射到其他相关学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计量经济学及其在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中的应用,互联网时代金融市场与公司财务的创新研究,会计学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法经济学:制度、产业与创新研究,新发展理念下财政金融制度与政策研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下的国际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以及城市,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等八个重点领域打造研究创新团队,展开深入研究。

建设目标:到2020年,总体实力达到亚太地区一流水平,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基础;到2035年,总体实力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争取在计量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政治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政策研究等若干领域形成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到2050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对 话】

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科群下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是学校重点规划建设的学科群中为数不多的设立了两个负责人的学科群。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充分展示该学科群里两位领头人对“双一流”建设的认识、理念和思路,我们此次特地派出两名记者与这两位负责人一一对话。

本周先刊出的是洪永淼教授关于经济学科“双一流”建设的看法和思考。在洪永淼看来,经济学科对“双一流”的追求和建设,不是从去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才开始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一以贯之的过程,里面凝聚了几代经济学人的光荣和梦想。

问:能否谈谈您对“一流”的理解?

答: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提出的“双一流”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另一个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那么,在这样的目标设定下,你的“一流”标准就只能是国际同行公认的标准。

具体到经济学科,我认为,它的国际标准有这样两个内容:第一,要有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这些人要在国际最顶尖的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通过学术观点和前沿论文来引领整个经济学科的发展。当然,单单引用率还不够,它虽然是一个量化标准,但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有一些学术影响力是体现在同行评价上,因此,国际上非常看重“同行评价”;第二,这些学者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具有国际视野、原创能力的经济学家。在国外,判定某个学校的经济学科是不是一流,一个主要判定标准是看你的毕业生到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工作的“质”和“量”。应该说,这样两个标准跟研究内容没有关系,不论你研究什么,关键看你在这个领域能否达到学术界公认的一流标准。

因此,如果想真正建设世界一流,那么我们必须按照国际同行能够接受的一流标准来建,而不能淡化和弱化国际一流的标准。如果你建设的“一流”学科,国际同行并不承认,又如何证明自己的学科是世界一流呢?

问: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我校的建设目标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厦大风格”。我们也注意到,在经济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也多次提到“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两个词,请问您如何看待并理解这二者的关系?

答:我们讲国际标准、国际一流,某种意义上其实是给出了一个参照系,就是我们期望的目标在哪里。通过对照这个参照系,你就可以看出差距在哪里、短板在哪里甚至自身特色在哪里。从这点上说,国际标准和中国特色一点都不矛盾。

纵观经济学发展史,你可以看到,每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经济理论,背后都有国家利益的影子。亚当斯密最喜欢到英国议院去发表演说。他对谁发表演说?是对那些立法者和政治家,他是想通过演说影响政府政策。在那个时代,他主张国际分工、自由贸易,其实就是当时的英国人在工业革命下有技术优势,他的商品要扩大世界份额,所以主张自由贸易当然对他有利。在德国,也有另外一个经济学家——李斯特,他提出一个国民经济理论,主张关税保护。这是因为当初德国的经济、工业比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所以这时他不能去自由贸易,而是必须先保护起来,发展起来再去跟人家竞争。美国也一样,美国现在说公平贸易,其实他们在18世纪的时候,工业发展还很“幼稚”,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也是主张关税保护。所以,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个时期的理论背后都有一个国家立场的影子。

同样,我们讲中国经济学科的建设,也应该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要从中国人的利益考虑,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但是要有国际视野,也就是说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用国际视野来阐述中国与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如果采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和研究范式,你就可以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这个理论体系能够让国外同行接受,那可能就会产生国际影响力。

那么,中国人能够为世界经济学做什么贡献呢?在我看来,可以在两个方面“大有作为”:第一,在国际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讲清楚。如果你能把过去40年保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从学理上讲清楚,那么这就是中国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学的最大贡献。第二,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方面,中国人也有研究优势。因为中国的规模大、人口多,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方面发展的速度也是最快的,有着丰富的研究“素材”。数字经济会产生很多复杂的数据,而且相较于以前,数据的种类已经变了,原来只是一个“点”的数据,现在可能是一个区间、一个函数,甚至是非结构化的,例如文本、图形、音频这种数据,新型的数据就需要新的计量方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就有了可能性,也就有望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如果真能做出来,这就是中国经济学家为世界经济学做的第二个贡献。

有一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你的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等可以不国际化,你也必须用国际同行可以接受的语言来表述、用国际同行认可的方法和范式来研究,这样才能产生中国特色的、世界公认的原创性一流成果。

问:那还有一个“厦大风格”,对此,您又是如何理解的?

答:王亚南教授创立了具有鲜明厦大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并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在不断反问自己,我们现在该做什么?目前厦大的特色和优势在哪里?我们发现,我们的优势其实是在研究方法上。与其他高校的经济学相比,厦大的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这几个“方法论”学科还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不能说为方法而方法,这些方法要应用到具体研究中。所以,我们希望用这些厦大优势的“方法论”学科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希望这样的努力可以转化成特色鲜明的厦大风格。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现在所做的跟王亚南教授的科学精神是相通的。王亚南在那个时代就把最先进的经济理论,一些分析的方法、观点等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中。同样,我们现在也是把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引进来,来研究中国的问题。

问:从去年到现在,整个学科群建设进展如何?有何成效?

答: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双一流”建设,才开始建一流的经济学科。一直以来,厦大经济学科的目标都是要建立国际一流的经济学科,因此,厦大经济学科的一流建设一直具有连续性。

事实上,我们自己也一直在“从多种维度”观察这些年经济学科的建设成效。譬如说,一个维度是我们看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情况。2017年,我们在此方面的数量相当多,在全国高校中也是名列前茅。另外一个维度就是看厦大在《经济研究》这一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情况。据统计,2017年,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15篇论文。这是什么概念呢?《经济研究》每年出12期,每期大概12—14篇文章,这相当于《经济研究》去年有一期是厦大经济学科的“专刊”。

当然,在“双一流”建设的第一年,我们也有一些突破:有了杰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较以往也有增加等。

问:在您心中,希望经济学科通过“双一流”建设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有三个愿景:首先,是在国际上要有影响力,希望国际的经济学者在谈到中国经济学界的时候,他们能想到中国南方有一个厦门大学。某种程度上说,厦大计量经济学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我们不希望仅仅是一个学科、“一枝独秀”,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科或方向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力。

其次,我希望厦大的经济学科能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咨政建言上发挥作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长期建设、积累与实践,建立起“厦大品牌”的科学智库,用量化的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评估社会经济政策,并为各级政府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最后,希望厦大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能培养出经济学的“厦大学派”。我这里的“厦大学派”是指,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毕业后到中国高校或是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去,因为他们在厦大受过训练,带有厦大的鲜明印记,慢慢地,在一个地方厦大经济学人多了之后就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学术风格,这就是“厦大学派”。现在,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毕业生在国内的学术圈子里,特别是在计量经济学这个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学术景观。

(宣传部 文\李 静 图\卢 振)

【故事】

走出书斋 经世济民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厦大经济学人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学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图为今年暑假期间,经济学科“厦楚研经”博士团深入湖北黄冈调研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政策建议。

在刚刚过去的10月底,经济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英国伦敦大学召开发布会,发布今年下半年及明年四个季度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更新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这是该成果的第25次发布。经过多年发展,该中心已形成“春季在北京,秋季在海外”的成果发布模式。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也已成长为中国核心智库之一。

随着智库建设被列为经济学科“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在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两院”),像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这样的高质量智库将会越来越多。

洪永淼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两院”老师开始走出书斋,关注并研究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和前沿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在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相关经济问题、人民币汇率、惠台经济政策等重大经济问题上,都有厦大经济人的声音。”

最近几年,“两院”中一个十几个人的团队和中科院预测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双方通过对现代经济所产生的复杂大数据进行建模,对中国重大社会经济政策进行量化评估,继而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洪永淼说,“这些复杂数据中,很多都是新型数据,这就为计量经济学新的原创性的理论与方法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目前,这项研究中的一些成果已经开始运用并发挥作用。

他希望,未来,“两院”科研人员能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律,提供给政府参考,譬如说在哪些方面政府能够起作用,哪些方面政府介入了可能起反作用,政府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发挥好作用,什么情况下必须把手收回来……

(文\宣传部 李 静 图\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黄伟彬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