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资助政策,打通家校合力育人“最后一公里”,我校于2018年寒假期间持续开展“爱无疆•送温暖”家访活动。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领导、老师,各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分组分批出发,对我校180余名安徽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面家访,送“五福”出校门、进家门、入心门。
冒风雪,送诚意福
1月21日起,各家访小分队陆续出发。正值安徽省内普降大雪,风雪不敌人心暖,严寒未减资助情,老师和宣传大使们迎着风雪出发,力争按时抵达目的家庭,不让学生和家长的期待落空,尽显学校此举的诚心、用心、暖心。有的家长说,他们的朋友亲人一开始都不敢相信,这么恶劣的天气,厦大的老师会来家访。凌晨出发,星夜赶车,行驶在山路,半程啃面包,还有各种改签……师生们用行动阐释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迎新春,送喜庆福
腊八已过,春节将至,老师和宣传大使们为学生家庭带去新春贺礼,带去新年新气象。除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外,学校还为每名困难学生准备了红包,由老师和宣传大使们送至学生手中。一些老师和宣传大使还送去了红红火火的新春大礼包和喜气洋洋的春节福字对联,更有学院别出心裁,亲手制作礼物——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挥墨手书祝福语,制成挂历相赠;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自行设计制作了吉祥抱枕。礼轻情无价,小小的礼物叩开了学生和家长的心门,为乡村人家增添了几分年味。
问冷暖,送温情福
家访是促膝谈谈心,拉手说说话,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环境、身心健康等情况。老师和宣传大使们用亲切自然的嘘寒问暖代替生硬的一问一答,用切身实地的考察感受代替隔膜的纸间屏前,以最温馨柔和的方式收集材料,以便分析困难学生情况、调整困难认定等级、开展针对性的学业引导、制定个人成才计划,力图实现一人一策精准资助。学生工作处处长夏侯建兵手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困难学生家长致以新春问候,总结学校资助工作成绩,表达打造家校协同育人的美好期望。
讲政策,送希望福
老师和宣传大使们为学生和家长认真宣讲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介绍了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此外,还根据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为学生制定不同受助方案,细心解答学生和家长的疑惑,减轻学生和家长心理上的疑虑,让政策活起来、家校连起来、信心满起来。有的家长说,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也感受到了厦大的关心和爱。
树榜样,送自强福
响应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号召,学校此次家访队伍中新增了由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组成的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团队。宣传大使们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以普通学生的谦卑姿态走进同窗家门,如儿女回家闲话家常般送去关怀,用自身的成长故事激励学弟学妹们奋发图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在送去资助温暖的同时,宣传大使们也丰富了人生成长的阅历,收获了感恩回馈的喜悦。软件学院老师们向每位困难学生赠送了专业相关书籍,鼓励学生勤勉自强。很多老师都说,家访过程中,他们也深受教育和震撼,从学生和家长身上看到了“自强不息”最好的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而家访的首要目的正是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改善经济水平、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满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7年以来,我校两次分别对江西、安徽两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覆盖集中家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精准资助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体现了网络时代教育本质的回归。两次家访实现了从“键对键”到“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转变,是人心的教育,树人的教育,是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一分耕耘换一分收获,一捧真心换一生感恩。寒假期间,除对困难学生进行家访外,学校还举办了多项暖心资助活动:学生处领导、老师在安徽家访期间,走进合肥校友会,与当地校友亲切交谈;校领导率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慰问了留校学生,送去新春祝福、慰问礼品和书籍;除夕夜,千余名留校学生同学校领导、老师一起欢喜大围炉,共同迎接狗年新春的到来……学校全体学生资助工作者将继续恪尽职守,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兑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上好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生动一课,将“温暖”遍洒家校,让“五福”伴随一生。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