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5.17”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以学术活动为载体,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道路的伟大成就与成功原因。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开展好学术外宣的讲话精神,4月22-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社等单位在厦门大学联合举办了“社会主义改革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和老挝国家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高校、科研院所的4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新闻媒体朋友参加会议。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锡能主持开幕式。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教授在大会致辞中谈到,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创作《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500年的历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格局、新态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成就、经验、问题和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必将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问题的研究,为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研究员在致辞中剖析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内涵,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出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本国具体实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老挝特色的社会主义虽各具特色,但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且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樊建新研究员发出中国、越南、老挝打造一种“社会主义命运共同体”的倡导。

与会学者就中国、越南、老挝三国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思考和未来展望。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原主任严书翰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和公共产品。中国强调“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指出发展的内涵除了经济增长,还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环境的可持续等内容,要满足各个国家的发展诉求,积极为世界各国减贫事业作出贡献。中国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69个国家提供医疗资源,先后为120几个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援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此外,中国还率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努力。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潘金娥研究员提炼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几点规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成长需要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土壤和条件;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根植于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三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在曲折中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经验和教训包括:一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过程;三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是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相统一的过程;四是苏东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依然需要深入挖掘和牢记。


本次中、越、老三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回顾和探讨三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具体实践形态和经验,为坚持和发展各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启示和理论借鉴。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