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残暑依旧。上午10点,握着从不离身的折扇,吴光辉老师准时出现在基金楼203的门口,开始了又一个与学生相伴的一天。
这门课是本科生的《日本文化史》。承接前一次课程的内容,吴老师围绕现代日本的中国认识,穿插着不少历史轶事,给学生们讲解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两位日本留学生也参加了这一课程,因为内容涉及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吴老师还专门询问了她们的感想,分析了中日两国媒体报道与问题认知的差异性。

吴老师告诉我们,他在校选也开了一门类似的课。中日现在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如何认识历史,如何认识现实,作为教师不应该结论性的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而是要“授人以渔”,引导他们如何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就有相互性,学生在看日本的同时反观自身,看到中日关系的过去,也能反过来思量中日关系的未来。这就是他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也是他认为如今教育之中最需要的。
11:50,钟声响起,上午课程结束。
12:00,吴老师与两位留学生共进午餐。他认真询问她们的生活和学习,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到各种学生活动当中。
13:30,一位本科生敲门进来。因为近期遇到了瓶颈,吴老师特意约她来聊聊天,帮她分析分析问题,找找原因。
14:30,钟声再次响起,午休时间就在这样的忙碌中结束了。

外文学院新搬了院楼,作为系主任,吴老师分到了一个单间。他自掏腰包买了沙发、屏风、盆栽……很是装点了一番。位于楼梯口的房间,总有许多老师经过,都说这间办公室最漂亮。“我一点都不觉得亏。你不觉得吗,当我们真把厦大当成自己的家的时候,你会觉得我就应该打扮她。” 沏上一壶茶,环视着自己的办公室,吴老师走到墙边比划着。他还想在墙上挂上书法和浮世绘,打算再添上几盆绿植……“我这间办公室是这一排里最有生活情趣的。”带着一点点小自豪,吴老师说道。
远望浮屿映斜阳,独守书斋求静心。就在这么一间充满了“生活情趣”的办公室里,吴老师定期聚集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举行了小型沙龙。讲解学术规范,讨论课题申报,交流论文写作。休息之余,还不忘喝喝茶、吃吃点心,调节一下心态。他希望能尽量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在进行学术指导的同时,加深各个阶段学生间的交流,实现共勉共进。
厦大日语系于2012年获批博士点,14、15年分别正式招录了2名博士生。2015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有了第一名博士后。作为日语系的第一位博导,吴老师感到无比的兴奋,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如今学校正处在一个快速崛起的阶段,外文也需要不断前进,如何推动科研,如何发表一流的学术论文,一直是吴老师最为忧心的问题。
下午原本是预定了学术沙龙,但由于两位学生联络失误,导致不得不推迟。一向温和的吴老师少见地沉下了脸。他提到,这样的推迟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学生自己交流、进步的机会。作为学生,特别是日语系学生,“守时”是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在今后的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注意到……

沙龙结束,已是一片幽暗。吴老师与学生边聊着天,边散步在校园里。回到家,他还要继续修改学生的论文、完善自己的学术文稿……风吹过,树影轻轻晃动,路灯透过树叶照下,也照亮了他们的身影。
采访手记:
事实上,作为外文的毕业生,在厦大求学的这几年里,我上过无数次吴老师的课程。但是,如此深入的接触还是第一次。
采访间隙,吴老师提出找一个地方坐一下,放松一下,于是带着我沿外文学院旁的小路到了一间咖啡厅。走在路上,他感慨,尽管在厦大生活了快20年,却始终不敢说走遍了厦大。像这条小路,发现它的时候还是感到惊喜。到了咖啡厅,品尝着烧仙草,吴老师回忆道:“我是1995年4月3号来厦大的,一转眼20年了。教师把学生收进来,年龄差不多的,你把他当兄弟、把她当姐妹;年龄差别大的,你把他当儿女。不过,作为学术研究,该严格的时候还是要严格,虽然可能他会烦你,但这样才能真正出成绩。”
一天下来,不同于以往作为学生对于老师,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形象。“严”和“松”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他身上相得益彰。他教书育人、学术严谨,他平易可亲、享受生活,他可以说是每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厦大教师的缩影。
(宣传部 陈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