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校领导看望院士校友并参加校友活动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9日 来源:

自学校决定把看望院士校友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以来,校领导已先后利用出差之际走访了陈一坚、张存浩、谢毅、林群、陈宜瑜、曾融生、萧培根等7名院士校友。近日,我校副校长、校友总会副理事长詹心丽又拜访了我校1943级机电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艾兴和1956级化学系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新涛。校友总会秘书长曾国斌、山东校友会会长姜维功、秘书长朱自永和校友总会副秘书长石慧霞、福州校友会会长刘有长、秘书长陈祥铿、副秘书长赵君奇分别陪同看望。

詹心丽亲切地询问起艾兴、吴新涛的工作和生活近况,并代表学校送去新年祝福和美好祝愿。接着,她介绍了母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校友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重点介绍了翔安校区建设、学校“两个百年”目标、马来西亚校区建设等情况,热情分享了去年底母校承办的第九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的盛况。艾兴、吴新涛为母校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感到十分欣慰,并深情地回忆起在母校学习和工作的难忘岁月,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利用与福州校友会、山东校友会负责人见面的机会,詹心丽一行还与他们就校友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

2月14日,在看望完院士校友之后,詹心丽、曾国斌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大连市参加“新常态下校友工作创新恳谈会”。该恳谈会由吉林大学大连校友会和厦门大学辽宁校友会联合主办,由厦门大学辽宁校友会秘书长刘国和主持。我校校友、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出席并致辞。会前,大连市副市长朱程清,厦大校友、大连市副市长张亚东,会见了杨振斌、詹心丽一行。

恳谈会上,吉林大学大连校友会会长郑全慈、常务副会长宋晓秋介绍了吉大大连校友会的探索创新情况,厦门大学辽宁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和介绍了二十年来厦大辽宁校友会工作的品牌项目与特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邱东,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秦龙,北京大学大连校友会秘书长郭世涛等发表了充满正能量的讲话。厦门大学、吉林大学校友也都踊跃发言,三个多小时的创新座谈会精彩纷呈,掌声不断,两校校友共同分享了一次智慧盛宴。

杨振斌高度肯定了两校的良好发展势头,对两校未来的前景寄予厚望。他愉快地回忆起在厦门大学工作的美好经历,感念厦大师生和校友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就新常态下的校友工作创新,他指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校友和校内师生员工都是一所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美誉度主要通过校友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来体现;校友竭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母校的一种回报;校友对母校的回馈多种多样;关心现在的学生就是关心未来的校友,关心现在的校友就是继续关心过去的学生。

詹心丽代表学校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充分肯定了恳谈会富有新意的主题和形式,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厦门大学的最新发展概况,着重阐述了在校友工作、国际化建设、孔子学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品牌、新举措、新成效。她强调,校友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在既有的良好基础上,继续服务好、联络好广大校友,助力学校早日实现“两个百年”的美好目标。

詹心丽、曾国斌一行还参观了大连商品交易所,走访了校友企业,看望部分辽宁校友并带去母校的真挚问候,令校友们倍感温馨。

链接:相关院士校友简历(引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网站)

艾兴,江西省东乡县人,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专家。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中国高校切削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会名誉理事。是我国切削加工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首创融合切削学与陶瓷学于一体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理论新体系,先后开发成功6种陶瓷刀具,其中3种属国际首创。创建了超声与断续磨——间隙脉冲放电复合加工理论和技术,开发了专用直流电源和砂轮,研制了专用数控机床。首创复杂表面分解重构理论,开发了相应软件系统。研究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创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和部级优秀教材奖各1项,专利7项。发表论文360多篇,教材和著书9本。培养硕士生40多名,博士生33名,2002和2004年两次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新涛,物理化学家。 1939年4月6日生于福建石狮。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该所副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著有Inorganic Assembly Chemistry。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校友总会秘书处 周民钦)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