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014年9月12日更新数据显示,我校数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成为继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物理学之后,我校第九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
据2014年9月的最新数据,数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的全球机构数有222个。按发表论文数统计,我校数学学科发表论文890篇,排名世界第140名;按论文总被引次数统计,我校数学学科论文总被引次数3110次,排名世界第216位;按篇均被引次数统计,我校数学学科篇均被引次数3.49次,排名世界第203名。
(宣传部 赖炜芳)
延伸阅读:
我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情况
(数据库更新时间:2014年9月12日)
截至2014年9月,我校共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与2009年仅有化学、工程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相比,我校学科发展迅速,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
据最新统计,我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并列“985高校”第14名。北京大学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最多,达19个;其次分别是浙江大学17个,上海交通大学16个,复旦大学15个,清华大学14个。
科研论文尤其是高水平论文的持续增长是学校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继续保持高水平论文总量的持续增长,着力提升论文质量。数据显示,学校优势学科覆盖面不断拓宽的同时,论文的质量始终保持稳步提高的态势,优势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以论文总被引次数为例,我校化学学科发表论文总被引次数2014年世界排名第115位,与2010年的第212位相比提升明显;材料科学学科2014年排名第307位,比2010年的第557位也有大幅提升。论文被引用次数和论文篇均被引次数的增加,体现了师生越来越重视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质量。
什么是ESI排名?
ESI是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的英文缩写,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SCI和SSCI所收录的全球超过11000种学术期刊的文章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因其具有学科全面、学术影响大、覆盖的国家广泛等特点,成为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
ESI从引文分析的角度,针对生物学、化学等22个“主要科学领域”,以约10年为1个周期对全球所有大学及科研机构的SCI、SSCI论文及其引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和比较,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研究机构被列入高被引机构排名榜。
此外,ESI还采用“论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研究前沿论文”等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及期刊水平进行全面衡量,更加突出论文的质量,能较好地反映、说明学科竞争力和平均水平。
国内教育主管部门也已经开始以此作为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指标,教育部和财政部最新公布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将是否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作为申报“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求。
ESI设置的22个学科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ESI对学科的划分与国内的学科分类体系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拿ESI学科和国内学科进行简单对应。以我校进入ESI前1%的临床医学学科为例,生命科学学院是该学科进入ESI前1%的主要贡献力量,其贡献率约为63%;其次为医学院,贡献率约为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