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师生齐聚共话端阳——厦门大学“端午文化论坛”开讲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30日 来源:

5月28日晚,由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及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人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端午文化论坛”在人文学院院楼101报告厅举行。这是人文学院品牌活动“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的第二场。该活动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邀请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面对面,共话传统文化。

本次论坛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端阳”为主题。人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宁,哲学系教授朱人求,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石奕龙作为对话嘉宾,莅临现场,与青年学子畅谈端午节的多种起源传说,端午“吃”的记忆,各类民俗活动,各国端午节特色活动,并共同探讨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生命力如何延续等话题。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楼红英、校团委书记陈怀锋、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邱旺土、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瑛慧等领导老师和各院系学生参加了论坛活动。

石奕龙老师介绍了端午节的起源,指出广为流传的屈原、伍子胥、曹娥三位历史人物与端午节的渊源故事,其实都是从东汉以来发展演变的故事。作为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其最初渊源是百姓对避邪驱毒、健康平安的需求。朱人求老师则从阴阳五行的中国哲学思想中解读了百姓在端午节避邪驱毒的缘由,五月初五常常是夏至即将到来的日子,古人认为夏至日阳气开始下降,阴气上升,而阴气上升会带来“五毒”等毒虫活动,邪气侵体,伤人性命,所以古人选择在这一天插艾草、挂菖蒲、浴兰汤、喝雄黄酒等避邪驱毒,这也是端午节又被成为“卫生节”的原因。正如石奕龙老师所说:“中国很多节日都是‘关口’,端午节也一样,古人的心理是,在这一天进行诸如插艾草、挂菖蒲等仪式性活动,可以保之后一年的健康,怀着虔诚的心成功渡过这一天,犹如渡过了一次难关,这也是节日值得庆贺的原因。”

作为民俗学专家,石奕龙老师结合自己做田野调查的经历,讲述了端午节“孝”文化在端午粽子中的表现,他指出在南方多地,肉粽是平日可见的食物,而“碱粽”则是专属端午节的节日仪式食品——祭祖专用。

周宁院长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端午节“吃”的回忆。他个人经历丰富,先后在天津、西安、青海、南京几地工作生活,最后定居厦门。作为一名天津人,幼时对端午节美食的记忆是大米加枣的甜粽子;后来到了青海,发现当地人在端午节做馍馍,加入黄曲和苦豆,这种馍馍可以放两三月之久,风干后的馍馍别有一番风味;让周宁院长真正体会到端午节之隆重的是南京,并在嘉兴体验到了肉粽之美味。

作为六十年代生人,周宁院长指出,关于端午节最鲜明的记忆是“吃”,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困乏有关系,然而现在的年轻人还对粽子感兴趣吗?如果答案已经是否定的,那么如今只剩“吃”的“裸节”,还能延续多久?

现场青年学子就此问题展开了积极思考,并踊跃向嘉宾提问,一位同学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速冻食品,虽然便捷,却也让我们丧失了制作传统食品的技能,我已经不会包粽子,将来也无法教我的孩子包粽子,如何避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带来的负面影响?”

朱人求老师指出:“传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不是僵死和一成不变的。”周宁院长认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也要进行文化创造,思索传统节日现代的表达形式,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无论在什么时代,人生都需要一份真诚与郑重,带着感情真诚的过节,这种节日过完整个人都会感觉‘refresh’。”

据悉,本次活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系列论坛之一,意在丰富青年学子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宽其视野,使其形成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肃正传统文化,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节俗的重视与热爱。

(人文学院 于笑夏)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