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大学,对厦大的老师来说,是他工作的场所,是他生活的圈子,甚至可能是他一生的所在与寄托。这所大学,对厦大的学生来说,在此学会生存的技能,在此度过最宝贵的青春,甚至也可能在此形成一生的品格与信仰。这里有工作和学习,更有生活。这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大家庭。记者走访了一些群众团体,通过零星的画面片段,来了解这个大家庭的生活。
幸福生活的“总管家”
画面一:从建文楼的侧门走进去,就看到一个写着“健身房”的小房间,里面的跑步机呼呼地转着,李老师跑得大汗淋漓,拿起毛巾擦了脸,笑着对我们说,“要不要进来,不然待会就没位置啦。”沿着楼梯走到二楼,左手边有个教师休息室,电脑、打印机、水壶、沙发、雨伞应有尽有,这是为往返翔安的老师提供一个在本部办公和候车的地点。右手边的房间传来一阵喝彩声,一看,原来是台球健将何老师一杆扫进第三球了。继续往前走,人声此起彼伏,原来有好几个乒乓球桌,大家正打得不亦乐乎,旁边的柜子,满是各种奖杯奖状。虽是乒乓球俱乐部,但精气神不输给专业队。
画面二:虽然是周末,王老师依然早早来到办公室,打开邮箱,就收到一封来自service的邮件,“如同生活需要阳光,我们的生活需要歌唱。”原来是“总管家”请来了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吴培文教授来讲解声乐知识。王老师突然意识到,最近好像都在忙工作,精神状态确实有点紧绷。忙忙碌碌时间很快就过去,走出实验楼,正好碰到同事张老师:“王老师,你又很久没运动了吧,今晚有个高尔夫培训,我们一起去吧。”“我不会啊,之前都没有打过。”王老师有些不好意思。“没事没事,这培训班一直都有啊,会教你直到学会为止。”张老师笑着说到,“走吧走吧,厦大的老师不会高尔夫说出去都没人信啊。” 王老师笑着答道:“那就去试试。”
画面三:午后的阳光斜照在群贤的走廊,教室里的老师正讲得热火朝天,下面坐着的除了青涩的学生面孔,还有几张成熟的脸庞,甚至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前面放着“评委席”的牌子。原来这是“总管家”联合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人事处,一起举办的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同样的知识,自己学和教学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这次不仅是比赛,更是交流和培训,今天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像家里的长辈,非常热心地给了我很多建议,让我受益良多。”青年教师孙老师说到。

1、举办教职工乒乓球赛
2、举办“放飞中国梦”经典诵读比赛
3、组织商家进校园,方便教职工购买年货
4、开展青年教职工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是主色调。但对于一个个个体来说,除了工作,还有生活。多样的文体活动让生活更加丰富,微小的服务细节让生活更加幸福。而安排这些,就是“总管家”校工会。
“工会是‘教职工之家’,我们愿意做这个‘管家’。”工会常务副主席宋毅笑着说道。她是民主之家、和谐之家、文化之家、温馨之家,不但涵盖了书画摄影展览、歌咏朗诵比赛、拉丁舞健身班、乒乓球比赛、高尔夫网球等文体活动,还涵盖青年教工培训、法律咨询、健康讲座、专家义诊、金秋助学等服务活动。
“总管家”从教职工最实际的需求出发,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多样的活动。让广大教职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到自己幸福生活的方式。“只要老师们喜闻乐见的,我们工会愿意提供平台,老师们参与就行了。”这样的“总管家”是厦大大家庭的总管家,更是幸福生活的总管家!
亦师亦友的“大伙伴”
画面一:走进华轴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书法“止于至善”。在他们营业执照上的法人代表“黄辉”,现在还是一名在校的研究生。三年前,他们才刚开始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在“大伙伴”的支持和帮助下,参加了团中央“挑战杯”大赛,福建省“创业之星”评选等创业活动。
“从怎么做市场分析,怎么撰写文案,如何去工商注册,在整个漫长的过程中,都是他们在帮忙和支持。” 黄辉同学说道:“甚至是答辩时,要穿什么衣服,都会替我们考虑。很少老师能那么细致入微。”这个团队通过一系列的科技竞赛,接触到行业专家和投资人,获得几十万的基金支持,真正从校园内的作品转变成市场上的产品。
“参赛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你看黄辉,变化就很大,第一次见到他,说话低着头,脸上带着羞涩,现在健谈多了。”“大伙伴”张晴老师笑着说到。
画面二:在三家村广场,一个个卡通形象、一幅幅四格漫画、悬挂成一列挂在帐篷下。“同学,这里有投票箱,可以为你喜欢的形象投票。”原来这是“大伙伴”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
“我们的同学喜欢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然后在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玩到一些东西。所以我们也很努力地去学习现在的青年学生喜欢玩些什么。”这些“大伙伴”不管是70后80后,都在尝试用90后的思维思考。“同学们更能接受的可能是我看到的,我感受到的,很多是心里的这种体验。所以,通过征集卡通形象、徽章、四格漫画,来形成一整套的视觉效果,将无形的志愿服务理念有形化。”
画面三: 团支部书记:“同学们,我们最近要开展团支部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啊!”
“学霸”:“图都画不完参与什么活动啊!”
“游戏王”:“我还要打游戏呢!”
“情圣”:“失恋了哪有心情参加活动啊……烦死了!”
这是2011级城市规划班自编自排的情景剧中的第一幕,也是“大伙伴”组织的团支部标兵评选活动的现场。“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们想着就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搬到舞台上。” 团支部书记游同学说到。
在第二幕中,团支部书记帮学霸找来更学霸的学姐一起组队竞赛,发动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劝说游戏王,帮情圣去解释最终挽回了爱情,将具体问题一个个地解决了。“不是单一的ppt展示,而是全员参与的情景剧,不仅形式更加丰富吸引人,也充分展示了基层团支部最原生态的东西。”“大伙伴”孙佳老师说道:“这样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发挥,就像种子飘到这片土壤的时候,只要学生愿意、在努力,我们就给阳光、给水分,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像前几天,有同学给我发短信,说谢谢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我们。这就可以啦,你还求什么!”

1、“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
2、红树林复种志愿服务行动
3、厦门大学学生艺术团新年演出季之诗朗诵专场
4、“奋斗青春最美丽”青年创业分享会
这个亦师亦友的“大伙伴”,就是校团委了。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这个只有八个全职老师的机构,搭建起的社会实践平台,推动组建了831支暑期实践队,累计9783名学生参与;搭建起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立55个青年创业见习基地,辅助孵化学生创业公司25个;搭建起的志愿服务平台,全年发起志愿服务890项,共有注册志愿者2.3万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58万小时;搭建起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学术、文体活动400余场,累计2.5万人次参加。
“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为同学们的进步和成长提供服务。”校团委陈怀锋老师说,“现在年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交流方式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团委老师如果不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就没办法走近他们,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善于用情感、时尚、艺术的元素,为同学们提供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平台,真正把工作做到同学们的心坎上,为同学们健康的成长加油!”
最懂她们的“娘家人”
画面一:还在哺乳期的小黄老师,左手拿着书本,右手拎着奶瓶、尿布,后边还有阿姨帮忙抱着孩子,急匆匆地赶着上去漳州校区的船,“当妈的人着实不容易”。“娘家人”知道了这件事后,赶紧和学院学校沟通,调整下小黄的课程安排。最近随着国家准许“单独”生二胎政策的出台,“娘家人”又忙着调研反映,希望在制定考评规则时,适当考虑女性承担的其他社会责任,多些人性化的标准。
画面二:有些心灰意冷的女研究生小陈,在“娘家人”的联系下,找到了女心理咨询师。坐在咨询台前,小陈讲述了她在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里的遭遇。已经结婚的她不知该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你有生孩子的计划吗?”稍微迟疑的态度让她连续三次在终面败下阵来。“你以后可以这样回答:暂时没有计划,接下来最重要的还是先适应单位的工作。”心理咨询师提醒道。终于在第四次面试后,小陈拿到了offer。
画面三:“婚前的财产在婚后由谁收益?婚前贷款购买的房子属于谁的?”站在讲台上的何丽新老师,不是在给学生上课,而是在给女性同胞讲授最新的婚姻法解释。听者频频点头,何老师所讲的,正是她们所关注所疑惑的。“娘家人”所开设的先进性别文化进校园的系列讲座,不仅有法学专家来解释新法,还有医院医师来普及女性生理健康和保健,心理专家来讲授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

1、举办“关爱女性健康”健康咨询义诊活动
2、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3、举办“三月的风采”展示活动
4、举办女教职工软式排球赛
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大学的女学生占52.2%,女教职工占了41.7%,女性早就撑起了半边天了。“一个男人,他爹娶的媳妇的好与坏决定他童年的好坏,他娶的媳妇的好坏决定他事业的好坏,他儿子娶的媳妇的好坏决定他晚年生活的好坏。”这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却实实在在体现了女性的重要角色。
承担着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的女性,急需“娘家人”:能说说贴心话、聊聊心里事,缓解情绪上的压力,提供最专业的帮助。在厦大,这个“娘家人”就是妇委会。同是女性的“娘家人”,最懂女性。
这个2007年成立的新团队,结合女性的特点,不断推动着不同女性群体的交流;针对女性面临的具体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提供专业的帮助。“来自不同学科的女老师们,不仅缔结了友谊,交流了生活经验,而且找到科研工作的灵感,找到了跨学科合作的伙伴。”
有了“娘家人”的关心和依靠,女性心情舒畅了,也就能更好地照顾家庭,更用心地投入工作,整个校园也会越来越和谐。
既是法学院教授又是妇委会主任的蒋月这样阐述自己的工作:“妇委会于我来说,就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校内女同胞做一点服务的公益性工作。尽管做了这份工作,写论文做课题的时间少了,但是我们写文章做课题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推进这个群体状况的改善吗?通过我的服务工作,可以直接去推动这个群体的发展,这不是更好吗?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愿意在公益服务上尽力的人会越来越多。”
结语:九十多年前的厦大,学生只有近百人,教员也才二十人,陈嘉庚先生却要下了数千亩土地,那是因为早就有着把厦大办成万人大学的想法。九十年后的厦大,学生已经有四万余人,在职教职工四千多人,不仅有思明校区,更有漳州校区和翔安校区,陈嘉庚先生的万人大学愿望早已实现。今天,一所大学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她的规模,也在于她的温度;不仅仅是她的高楼大厦,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些零星的画面是最平凡的叙述,却是最温情的故事。因为有了“总管家”“大伙伴”“娘家人”;这四万人,是师生同事,更是亲人;这些微小的生活,是每个人的经历,更是这所大学的温暖。
(宣传部 黄伟彬)
(“我的走访日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报道”新闻线索电话:2187323,曾老师;邮箱:xdtk@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