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让校园更美好】法学院本科生导师倾心助力法学学子成长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来源:

12月12日下午,一场师生同乐、齐乐融融的法学院冬季趣味运动会上演。法学院的本科生导师与他们的学生玩转了现场的12个趣味小游戏。欢乐的场面吸引了上百名师生参与。

这是法学院为本科生导师与他们的学生搭建的平台之一。自2006年,法学院推出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已有120多人次的老师加入到本科生导师的队伍中,他们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对学生真心关怀、悉心培养、耐心引导,已真正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和知心朋友。

家的温暖,多元化的导师队伍

法学院的本科生导师队伍,既有专任老师,也有校部机关党政管理干部以及法律实务界专家。导师们以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真诚沟通,践行着导师的使命。

林秀芹老师安排本科生与自己的硕士、博士生一起参加课题讨论,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经常总结反思大学的学习生活。学校办公室刘宁老师,带领本科生到法院观摩真实案件的庭审全过程,并请来全国法院系统办案标兵以案释法,与同学们现场互动,帮助同学们树立法律信仰,极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保卫处的陶元升、涂建芳和林滨等几位老师组成本科生导师组,通过带着学生外出考察的方式,师生增进彼此了解。

新生的适应过程中,导师的及时介入会使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虽然家在宁夏,但我的导师就是我的家人,‘同门’也跟亲人一样,无论是学习、生活,我们都互相帮助,我们是周老师的骄傲”。二年级的马同学在提到她的导师周蕾老师时很是激动。“通过交流,导师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本科生导师朱晓勤教授看来,专业之外,导师要更多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帮助和成长。

法学沙龙,本科生大放异彩

10月份以来,每周一场“卓越法律人”学术沙龙,已举办了11场,参加人数累计超过300人次。

沙龙的内容包括社会热点问题:“李天一是否是冤枉的?”、“薄熙来受审与证人出庭”、“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帝国主义”等,也有漫谈“行为博弈决定规则”还是“规则决定行为博弈”,还有国学话题。在沙龙讨论中,导师退居“二线”,本科生担当主讲人,邀请学者、实务领域的专家参加,本、硕、博一起讨论学术,锻炼了本科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在讨论中,我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能得到教授、法官们的回应,很有收获”。三年级本科生黄同学参加学术沙龙后有这样的体会。

专业成长,导师悉心陪伴

阅读哪些专业书籍?怎么阅读专业书籍?论文怎么写?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司法考试怎么准备?都是法学院的本科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导师、“同门”师兄师姐则是最好的求助对象。

职业选择上导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龚宇老师在得知自己指导的本科生王珏在读研、司考、找工作的选择中摇摆不定时,将王珏约到了咖啡厅,几杯咖啡之后,王珏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在龚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导师对专业的指导还向实践方向延伸。每年暑假法学都有几十支学生实践队,奔赴各地调研实践。本科生导师们则担任了指导工作。法学院本科生导师齐树洁在指导“都江厦日”实践队暑期实践时,28天里与同学们朝夕相处,悉心关怀。在他的带领下,实践队深入基层,通过实地的考察和调研,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调研报告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的最高奖——金奖。

(法学院)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