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7点半,囊萤楼三楼赵子逊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由外文学院团委主办,外文学院研究生团总支、研究生会承办的“外文学院‘囊萤之光’学术沙龙”又一次在同学们的期待中拉开帷幕。此次沙龙由外文学院英语系口译研究方向、从事有声语言及手语的传译研究的肖晓燕老师主讲。肖老师学术造诣深厚,既有丰富的国内外同传和交传的实战经验,又有着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为人和蔼可亲,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此次沙龙由外文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闫贝贝同学主持,各年级研究生纷纷慕名而来,踊跃参加。
在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中,肖晓燕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以及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的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师长和朋友。其中,世界最知名的口译研究学者DanielGile,FranzPöchhacker和MiriamShlesinger等教授的慷慨帮助和鼓励让肖老师颇受感动。一张张极富生活气息的照片向同学们展示了肖老师经历过的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它们记录下的不仅有老师和口译及手语研究界杰出人物的交流切磋,更有老师的青涩岁月。经过这一番介绍,本来就非常美丽和善的肖老师在同学们心里变得更亲切、更令人敬佩了。
接着,肖老师向大家说了自己当初选择研究手语的原因。首先,手语研究具有独特的语言学、翻译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学术价值;其次,目前已成为美国第三大语言的手语在中国却还甚少有人专门研究。相比于国外聋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和服务,2000万的中国聋人在生活、求学和就业等各方面困难重重。不难想象,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往往布满荆棘。研究之初,肖老师面对的是匮乏的研究资源、低水平的国内研究现状乃至同行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在说完手语研究的这些“苦”之后,乐观豁达的肖老师列出了一长串的“乐”,试图让我们明白,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是苦乐并存的,而研究者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大概都是因为乐比苦要多那么一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手语研究也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肖老师说,多年来她的研究获得了多项资助,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国家语委“十二五”规划基金等,今年还获得厦大社科经费的大力支持。接着,肖老师又跟我们分享了她在奥地利国家电视台,奥地利Graz大学及在美国Gallaudet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等地演讲、访问及参观的经历。通过手语研究,肖老师拥有了一个特殊的手语研究以及聋人家庭朋友圈,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友情。肖老师还展示了她的朋友、一位4岁小萝莉用手语讲故事萌翻全场的视频。
谈到手语翻译的前景,肖老师说,随着我国保障残疾人士权益的立法的日益完善,手语翻译市场存在着巨大缺口,而手语翻译教育严重匮。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学者,肖老师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中国手语翻译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愿为这种发展贡献一己之绵薄。这番结语字字恳切,深深打动了在座每一位同学。
听完肖老师的讲座,对手语研究充满了好奇的同学们纷纷向肖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有同学问,手语是不是也和有声语言一样有方言和口音。肖老师肯定了这一点,告诉大家手语中不仅存在“方言”,甚至还有很大程度的个体差异。因此要看懂聋人手语是个很大的挑战。
此次学术沙龙活动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结束后有些同学还意犹未尽。同学们都表示获益匪浅。肖老师用自己的学习研究经历现身说法,带大家领略了手语研究的苦与乐,酸与甜。老师不仅介绍了手语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而且展望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很多同学对这个方向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肖老师的慷慨分享,大家都明白了学术研究的道路不是康庄大道,而是要自己去摸索开拓的山间小径,个中苦乐,只有亲自走过的人才会明白。
(外文学院 周晓牧 刘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