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莫言 诺贝尔奖 中国当代文学”论坛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来源:

1月5日至6日,“莫言•诺贝尔奖•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全国当代文学和莫言研究的学者专家汇集一堂,共同讨论莫言获诺贝尔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入话题,全面审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前景。

莫言获奖受到世界关注,标志着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肯定,是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一次重要对话,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对国际上一些对莫言获奖的质疑言论提出批评,指出一些质疑言论所体现出来的是西方优越感,认为中国学术界应当像莫言那样挺起胸膛与世界对话。中国社科院杨早研究员认为,不应过分关注莫言获奖所带来的各种正负“消费”,而要借助莫言获奖事件,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程,深入探讨莫言所代表的当代文学的三个传统。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因莫言获奖联想到鲁迅对诺奖的看法,提出中国当代文学评价体系的自我建构问题,杭州师大王侃教授也就世界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对中国当代文学评价体系的调整提出自己的看法,复旦大学王宏图教授以比较文学的视角,梳理了诺贝尔奖作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阐发了中国文学的外来影响焦虑和盘活本土资源的问题。

深入研究莫言创作及其对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贡献,是这次论坛的主要内容。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以近20页的论文阐发了莫言创作的“在地性”与“超越性”,厦门大学朱水涌教授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现场,对莫言创作的独特性与新异性提出深刻分析,厦门大学王宇教授在西方的中国形象梳理中,论述了莫言写作乡土中国传奇的价值与前景,华东师范大学的杨扬教授以自己对莫言的贴近了解,谈论了莫言母亲、哥哥、嫂子以及莫言本人的经历及精神状态与莫言创作的密切关系,全国第一个出版“莫言论”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对莫言的长篇《蛙》的多重缠绕作了精辟分析,上海大学的董丽敏教授则从《生死疲劳》的文本出发,探讨了中国文学所凭借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中国经验”,分析其得与失,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教授从莫言的语言与叙事,阐释了莫言创作的自然奇观,复旦大学张业松教授认为莫言是近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标志。

论坛上,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曹元勇作为莫言作品的出版家和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亲历者,为论坛讲述了讲故事的莫言走进诺贝尔殿堂的经历,并通过比较莫言与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在颁奖时的演讲,赞扬了莫言将自己定位为农村说书人传人的姿态和真诚,厦门大学青年学者王晓平博士和张治博士分别介绍了莫言获奖后海外世界的各种反响与民国时期中国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与翻译,丰富了整个论坛的信息量,论坛对莫言的创作、诺贝尔奖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多角度解读,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此次研讨会由我校人文学院主办,我校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团队承办。中文系主任李无未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分别在开幕与闭幕时致辞,人文学院朱水涌教授主持论坛开幕。

(文\赖炜芳 图\储一鹏)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