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8月19日,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蜀之忆重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对四川成都绵阳汶川等重灾区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为期9天的实地调研与考察。此趟行程队员们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优秀风采,切实肯干,顺利完成了此次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收获颇丰。
“蜀之忆”实践队由9名建筑系09级本科生组成,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宇霞老师带队,主要对在“5·12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北川、汶川、绵阳等地进行有关建筑防震抗震和避难场所设计的调研。9天的时间里,师生一行参观了安仁建川博物馆群、北川地震遗址、新北川县城、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中心医院、绵阳市慈济学校等在“5·12特大地震”中受到严重影响及震后新建的建筑物,并对汶川县城——威州镇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次社会实践得到了学院老师的高度关注以及绵阳、汶川等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队员们深受鼓舞,热情饱满,在实践中结合专业所学,不断发现,敢于质疑,受益匪浅。
“蜀之忆”实践队在前期准备时,着重挑选地震中受损较严重的建筑物或建筑群、灾后重建重点建设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作为此次实践的调研对象,并通过网络、电话采访等方式全面搜集它们的相关建造信息,同时为确保能够在调研现场更详细、专业地了解建筑物,队员们还与建筑物所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争取到宝贵的座谈机会,为接下来调研分析提供了第一手的专业支撑。
9天的行程中,实践队队员在黄宇霞老师的带领下与绵阳市房产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有关绵阳地区灾后房屋检测及重建情况的座谈,了解到了更多抗震救灾方面相关建筑知识以及防震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之后,队员们参观了北川地震遗址(原北川老县城)、北川新县城,在地震遗址区,一栋栋倒塌的房屋,一根根暴露的钢筋,一面面歪曲的墙壁……震撼着队员的心灵,迈着沉重的步伐,听着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看着眼前的残垣断壁,队员们联系到所学专业,深感肩负的责任多么重大,既心痛于生命的转瞬即逝,也感慨于中国人民在大灾前的从容与冷静。从解说员的解说及实地调研中,队员们了解到房屋倒塌及破坏情况有四大原因:1、地震的性质;2、建筑所处的地质构造;3、房屋本身结构与建筑形式;4、不同建材及制品的原因。在北川新县城的参观中,整个新北川建筑大量运用石片作为外立面,加上细节的处理上和坡板屋面都体现了羌族的特点。在此期间实践队重点调研了北川中学、北川图书馆、北川巴拿恰(北川步行街),感受到了北川的新面貌与新气象。马路两边一排排带有浓郁羌族气息的新建筑,震后重生的北川中学,别具一格的北川县图书馆给队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感染着队员们,无限的希望油然而生。
随后实践队又辗转来到了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地区——汶川县。两山相夹,两河交汇的特殊地形,山坡上滚石滑落的痕迹让实践队员们为之一震。实践队首先对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中重点调查了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学校、体育馆)的抗震防震设计及周边的避难场所设计、居住建筑抗震防震设计及灾难来袭时居民的出逃路线、广场设置与避难关系等。调研结束后,队员与汶川县规划建设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在座谈中提出了许多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得到了负责人的高度肯定和热心解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访过程中遭遇泥石流被困汶川县城的插曲也让队员们感慨万千。在汶川独特的地形中,一场暴雨和泥石流让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线显得愈发脆弱,在抗震救灾与震后重建上,队员们更加了解到地质环境的重要性,如何在保证群众生命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结合地质强化周边场地的抗震抗滑坡性能,保证实际建筑项目中安全性第一,其次才是适用、经济、美观是建筑人应当深思的问题。
短短9天的社会实践,一路激情热血,几度满含热泪,“蜀之忆”实践队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体验、实地调研、座谈采访等不同方式切身对地震重灾区的灾后重建情况进行了详细专业地调查,获得了大量有关建筑防震抗震方面的设计信息并得到了当地各界的大力支持。“坚强”、“雄起”、“感恩”……等词汇在队员们的心中不断地被更加深刻地诠释。实践过程的点点滴滴将成为队员们今后专业学习的宝贵财富,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正如实践活动开始时,院党委副书记黄宇霞老师所说:“希望更多同学通过实践能够更深刻地领会自己的专业,将所学专业与将来工作密切结合。同时发自内心地告诉自己:‘到群众中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社会的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孟若希 李智 刘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