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之一是建立几个经济特区,而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些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同样引人注目。近日,许经勇教授结合经济特区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产生的地区、作用以及两者异同点等撰写的理论文章,被人民日报理论版全文刊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特区是以引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地区,发挥了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国家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通过全面系统的体制创新,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其他地区的综合改革发挥示范作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经济特区都是为了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特区在其发展初期阶段,主要是借助特殊优惠政策来实现超常规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是依靠特殊优惠政策驱动,而是依靠体制创新来实现超常规发展。二是经济特区在初期主要是依靠外资、外商即外部的力量来发展自己;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是依靠内部的力量来发展自己,因此,经济特区设置在沿海对外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则不受区位条件的限制。文章最后指出,当前,我们既要继续办好经济特区,使其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也要大力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许经勇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在《经济研究》、《学术月刊》、《经济学家》等130多家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1997年第3期的《经济学家》杂志,发表《变革时期的中国经济学》一文,以国内大型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对1978年--1995年间发表经济学文献的177329位经济学者进行排名,许经勇教授发表的论文数量名列全国第3位,被誉为高产经济学家;许经勇教授发表的论文被转载摘用率(衡量论文的学术水平)名列全国第6位,被誉为高摘用率经济学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阅读这篇理论文章后表示深受启发,求是理论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改革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全文转载了这篇理论文章。
(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