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龄学生相比,21岁的陈如平多了一重身份——一家小咖啡屋的“老板”。这个仍在我校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就读的大三女生,在今年6月终于实现了自己怀揣已久的创业梦想——她的“鱼塘”咖啡屋在漳州校区正式营业,她也由此正式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每每说起自己的创业之路,陈如平总会说,她要感谢我校的一门选修课,因为,正是这门课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创业梦想并将之变成现实。
陈如平所说的课程是我校今年上半年开设的“南强创业骨干培训班”的选修课,由我校管理学院副教授、EDP中心主任木志荣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旨在为怀有创业梦想并有志于创业的同学提供学习、实践和孵化平台。课程共计2个学分,于每学年第二学期开课。
其实,这并不是木志荣开设的第一门创业教育课。早在2005年,他便在我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计划与实践》选修课,2009年,又增设了《创业管理》选修课。创业教育课是讲了好多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志荣越讲心里越“发虚”——按照老套路、老方法来讲“创新型、实践性、开拓性”很强的创业课程,究竟能给那些想创业的同学多少帮助?
2010年底,木志荣开始申报《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这一教育部课题,并最终获得立项。对课题的研究助推了他对中国创业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探索,木志荣开始考虑在自己的课堂上做一些改革和尝试。
今年2月,“南强创业骨干培训班”选修课推出。首先改革的是“入口关”,不同于以往让学生在教务处系统网站上选课的方式,木志荣采取的是“贴海报招生+面试”的方法,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真正想创业的学生选到这个班里来。而面试标准,则只有一个——看你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就这样,34名同学从114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走进了“南强创业骨干培训班(第一期)”的课堂。
在教学方法上,木志荣同样动起了“脑筋”。他紧紧抓住“互动、参与、实践”这六个字做文章,采用课堂讲授、头脑风暴、参观企业、实地参会、论坛讲座等多样教学方法。此外,还邀请迈士通控股集团董事长赵剑青、厦门弘信创业工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强、快乐学习教育集团总裁张浩等创业成功人士及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信银行等有关部门领导作为创业导师前来讲授创业故事、讲解创业政策、分享创业心得。陈如平说,这种实战的教学方法让大家很受用,就是在这个课堂上,她认识到创业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和陈如平一样,“南强创业骨干培训班”也在悄然将创业的种子深植于其他同学的内心。据了解,刚开课时,班里有22人已在创业,有13人具有创业想法。一个学期下来,已创业的同学将自己的项目在课堂上进行了完善,使之更加成熟;13名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在培训班的帮助下将项目进行了孵化并取得良好发展。
现在,课程虽然结束了,但班级还未“散”。陈如平说,同学们经常会隔三岔五地聚在一起,聊聊近况,谈谈打算。班级建立的QQ群,其成员已达近70人,很多校内有创业想法的同学都加入了这个群。
当然,这也正是木志荣所乐见的,他说,他想以这个班为契机,把校内外有志于创业的同学或已在创业的校友聚在一起。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能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安慰,哪怕仅仅是精神和道义上的关心与支持,都足以让刚创业的人倍感温暖。
(宣传部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