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迎新中的志愿者:不同的岗位 共同的目标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来源:

志愿者关济昌:行李中转站有我

位于海韵公寓一期篮球场的行李中转站始终有一个身影在忙碌着。虽然他皮肤被太阳晒得红黑红黑的,额上也满是来不及擦去的汗水,但他干起活来仍特别有劲。他就是软件学院09级本科生关济昌。别看他才刚上大三,迎新的经验可有不少。刚进大学的那年他就提前一天来学校,第二天就加入了大二的迎新队伍,成了迎接自己同学的“学长”。今年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迎新工作了。

关济昌的工作是负责新生行李的转接。每天不定时会有行李车从火车站或汽车站运送行李到中转站来,关济昌的任务就是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把众多行李从汽车上搬下来,集中登记分类,然后通知公寓园区内的各学院迎新点把行李领回去。这不仅是个体力活,更加需要细腻的心思。这么多新生,这么多行李,稍微出一点差错就会导致很大的麻烦。所以关济昌一直保持着头脑清晰。关济昌回忆说第一天的时候有一位住芙蓉7的学姐的行李给送到了海韵公寓,于是只好将其寄存到公寓办,到第二天才经由学院领回去。可见行李中转站的工作是不能出丝毫差错的。

关济昌这么热心迎新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大一那年第一次到厦门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时分,却仍然有热心的学长学姐在火车站迎接他。关济昌觉得十分感动,于是第二天就决定加入迎新的队伍,迎接起自己的同学来。他说,“大家都是自己一个人大包小包的从大老远赶来,如果有人帮忙的话心情会马上开朗起来,希望每个新生在厦大的日子都有一个顺利的开头。”

和记者聊到一半,又有卡车送行李来了。于是关济昌又马上投入了新一轮的工作之中。这两天的迎新工作他都有参加,第一天从早上6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第二天本该他休息,但他六点又跑了过来,一直马不停蹄地工作到下午。说起关济昌,在中转站值班的老师满口都是赞扬:“这是个踏实肯干的好孩子。”关济昌自己倒没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他说,作为一个厦大人,始终都觉得迎接新生就像迎接家庭的新成员一样,虽然自己洒下了许多汗水,但是能让从五湖四海来的新生们第一时间就感受到家庭一般的归属感,这一切太值得了!

志愿者丁苗:是我自己要加一个班

丁苗,个子高高的大三男生,是软件学院刚选出的学生会主席,是刚刚从漳州校区搬到本部的“新生”,更是2011年迎新工作的行李搬运志愿者。

对丁苗来说,自己可能连本部校区都没有逛完,但暑假前刚搬到本部他就接到安排迎新志愿者的任务,招募本院志愿者、安排组织值班、到点定位等,工作虽有些棘手,但第一天的迎新安排合理得宜,现场井然有序。

在海韵迎新的现场,丁苗和其他几个男生主要负责行李搬运、分类,他们可能是接触阳光最多的一群人了。“男生力气大,又不怕黑,可能就适合搬搬东西。”他笑着说。这群志愿者有着服务的乐观精神,刚搬完重重的行李就可以相互谈谈笑笑。记者了解,一个班次是5小时,通常情况是每人一天一班。第一班从早上6点到中午11点,而在与丁苗的谈话中记者却发现除了早上5个小时的志愿工作外,从下午5点到晚上10点他也会在行李转运场。丁苗说:“我担心人手不太够,就过来多帮个忙,是我自己要加一个班。”

志愿不是义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这一点在丁苗身上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当记者离开行李转运场时,丁苗还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耐心等待下一辆行李车的到来,一趟一趟的车,一个一个的行李,一滴一滴的汗水,一抬一放的用劲,这就是厦大2011迎新志愿者谱写的美好精神与温暖故事。

志愿者李欣:移动的广播站

在海韵学生公寓的行李中转站里有一个“移动的广播站”,工具很简单,只有一个大喇叭,而“广播站”的站长就是负责通知各院系提取行李的志愿者。

“站长”的工作看似简单却不轻松。当行李被卸下货车,做好记录和分类后,“站长”就要扬起大喇叭,在一期的篮球上招喊各院来中转站提取行李。记者观察,因为被迎新点的各帐篷挡住中转站而且人多环境嘈杂,如何保证通知能被各学院的行李提取志愿者听到呢?

李欣,来自软件学院的大三学生,她就担任了清早一班的“站长”。她告诉记者每次行李一到,她就会站在操场边离各学院迎新点最近的位置通知行李领取,但通常喊一遍,很多院系听不到通知也就无法及时领走行李,这种情况下她就要喊上三四遍。如果还有院系没有及时来取走行李,她就要逐一通知各学院,“广播站”站长就成了临时“通讯员”。

在与李欣的聊天过程中,她的嗓子有点沙哑,追问之下,她才告知返校第一天她就感冒了,嗓子发炎,而且只要自己一直说话沙哑的程度就会更严重,但即使这样,她一直向记者说明这沙哑不是喊喇叭造成的,而是自己嗓子的原因。问及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换一下负责工作时,李欣说自己完全能应付过来,本来就是自己的责任,没有理由因为一点小毛病就要放弃自己的工作。

一个短发柔软的小姑娘,就这样用沙哑的嗓音在行李中转站喊了一上午,直至中午准时交班才放下手中的大喇叭。其实,在此次迎新的过程中有很多向李欣这样的“广播站”站长,他们在阳光下传递最及时的信息,是新生们最喜欢听到的天籁之音。

志愿者林晨:开车迎新,自我提升与帮助他人的双赢

不同于往年,今年的迎新队伍中增加了电平车,绿色的电平车来回穿梭在校园的主干线上,在红色迎新旗帜、横幅、帐篷的映衬下格外拉风和耀眼。

驾驶电平车的并非外聘的专业司机,而是拥有驾驶证的学生志愿者,大四的林晨就是其中一员。据小林透露,迎新的驾驶志愿者共有20来人,是从上百名应聘者中挑选出来的,大部分在校庆时就有了工作经验。对他来说,驾驶电平车是份美差事。他喜悦的神情、驾驶的娴熟、说话的语气都自然流露出他非常享受着这份志愿工作。

这份看似很“拉风”的差事,其实非常辛苦。他的工作时间是下午1点到6点半,足足五个半小时,要不停地来回在校园内行驶。我采访他的时候是下午3点,身旁的矿泉水瓶早已见底。我问他渴不渴,怎么不去买瓶水呢?他很释然:“没事,忍一下就好了。工作时间没人轮班,一是为了确保电平车的安全不能离车,二是人流量大、校园内才两辆电平车,所以只好忍着”。

是什么原因让他对这份辛苦的工作甘之如饴呢?他说自己来做志愿者最主要的动机是喜欢开车,驾驶是他的兴趣。我追问到,最重要的原因难道不是为同学服务,而只是为了兴趣吗?他憨厚地笑笑,说报名时的确没把自己定位那么高,不过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帮助到他人、听到那么多人对自己说谢谢,感到很满足。如此坦诚之言,比起某些崇高、空洞的话语更让人为之动容。也对,并不是所以善行都要套上崇高意识形态的光环。在小林看来,做志愿者的动机很简单,既能助人、又能满足自己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志愿者吴侃:快乐的“交通指挥员”

戴着写有“厦门大学”的红色帽子,穿着志愿者统一的服装,正在指挥进出车辆的吴侃看起来神采飞扬、精力充沛,你一点也看不出他已经在火辣辣的太阳下站了4个小时。

数学学院大三的学生吴侃,在这个暑假刚刚从漳校搬来本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算是个“新生”。不过,看他熟练为新生指路的样子绝对是个“厦大通”。吴侃对迎新工作并不陌生,大二的时候他就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学院的迎新活动。这次从漳校过来的时候,从中转接待到搬运行李的整个过程,吴侃受到了很多学长、学姐的帮助。他这一次参加迎新志愿者,也是希望能够把这种帮助他人的温暖热情传递给刚刚来到学校的新生们。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吴侃感到非常快乐。

在大学路校内值班的吴侃,主要负责拦截非迎新车辆,使迎新车辆的顺畅通行,保证迎新工作顺利开展。吴侃说,司机们大多可以理解这种限行的做法,在自己向他们解释后都可以绕道开走。因为所有人的理解和配合吴侃得以顺利的开展工作。

积极响应学校和组织号召的吴侃,快乐地指挥着来往的车辆。“既然来做志愿者就一定要为迎新工作出一点力”,吴侃笑着说,他用灿烂的微笑迎新着每一位到来的新生。

志愿者陈凌鑫:为困难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从早上6点半开始,到晚上10点接待完最后一位同学,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为多少位新生办理了相关手续。这位一直坚持在岗位上的志愿者,就是“绿色通道”岗位的学生负责人,海洋与环境学院的大三学生,陈凌鑫。

陈凌鑫的岗位就在三家村学生广场非常显眼的位置。他坐在写有“绿色通道”的横幅下,耐心地回答着新生的问题。顾名思义,“绿色通道”就是让那些经济有困难的新生可以在学费无法按时交付的情况下顺利报道注册。陈凌鑫的工作内容就是核实这些新生的相关证明,为他们开具注册凭证。狭长的办公桌前,挤满了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陈凌鑫每发出一份注册凭证,就等于为一个学生解决了一个求学的难题,为一个家庭缓解了经济的负担。

因为绿色通达的位置明显,周围聚集了很多的新生,陈凌鑫常常被各种问题包围着,“请问行李中转站在哪里”,“芙蓉宿舍在什么地方”,“博士生的接待处在哪里”……绿色通道俨然变成了一个咨询点。陈凌鑫一点也不介意这份额外多出的“新工作”,在自己工作空闲的时候,一定为这些新生提供详细的讲解,认真解答他们的问题。在我们向其他志愿者询问,绿色通道谁最忙的时候,大家都指向了正在解答新生问题的陈凌鑫。

最初报名参加学校志愿者的时候,陈凌鑫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经过一天的忙碌工作,他对自己的岗位有了一层特殊的理解,绿色通道是学校为那些经济困难的新生解决难题的重要方法,是学校人性化的惠生政策之一。他略带腼腆地说,“我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志愿者胡靖宇:最有礼貌的驾驶志愿者

站在三家村的路口,观察着不断穿梭的电平车,发现有一辆电平车几乎每趟都载满了人和行李,客流量明显超过其它的电平车。就连其它的驾驶员志愿者都会不解地说:“不知为什么,我们一起开车这么久,他每趟载的客人都会特别多”。

仅仅是巧合吗?带着疑惑,我决定搭载他的车弄个明白。看着我背了个包望着他的车,他就把车开得离我较近的地方停下,向我招呼:“你好,需要乘车吗?”我简单说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他爽快地让我上了车。

连续开了四个多小时电平车的胡靖宇脸上冒着热汗,明显有点体力透支的迹象,但热情的劲儿依旧很足。路上,他一边开车,一边注意周围的人群,只要看着拖着行李或有意要坐车的学生,就会远远地“招揽客人”。当别人提有较多行李时,他一般都会下车,帮忙放置行李,并非常有礼貌地说:“请问要您是要去哪呢?”当有乘客下车时,他不仅会帮着搬下行李,还会笑着和他们挥手道别“慢走啊”,仿佛是别离的老朋友一样。更温馨的是,他还会经常提醒乘客不要把东西遗忘在车上。

我搭着他的车转了两圈多,他都忙活个不停,既要负责开车、又要帮着搬运行李,还要热情招呼提醒着乘客。一路上,他热情礼貌的话语不断响起在我耳际,“您好,请问是要到那里去呢”、“您慢走”、“不用谢”、“这个包不要忘了拿呀”……我问他累不累呀,他笑呵呵地说确实有点累,不过能为学校出分力,能有机会和不同的人沟通,还是很值得。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驾驶志愿者胡靖宇可谓将中国的“礼”传统发挥到了极致,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服务他人的热情在厦大校园光彩绽放。

志愿者林朝辉:一路小跑去吃饭

9日至11日,漳州的天气一直持续酷热,似火骄阳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但是志愿者们迎新的热情似乎没有被高温所打扰。让我们把目光转到排球场边的行李组同学,他们主要负责将从火车站运来的行李分发给各个园区的志愿者,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往往要往返几十趟,而且车次不固定,往往在交接班缺人手的时候来了好几辆车。在这个地方,记者看到一个在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校青协的行李分发组负责人之一,林朝辉。

行李组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是从7点40到晚上10点,每个班次大概是四个小时。但是,作为负责人,林朝辉则必须全天候守在行李点,午饭由别人带,晚饭则自己到食堂飞快解决然后赶紧回到行李点继续守着。“那都是一路小跑的”他笑道。此外,有时候货车会“晚点”,林朝辉也必须及时处理。9月10号有一辆行李车晚上11点才到,那时园区志愿者都已经回去,他只能组织校区志愿者把行李运到博学仓库,任务完成后已经11点半了。

除了这些常规的工作,还会碰见家长来询问遗失行李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朝辉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行李标签遗落找不到园区,或者是火车站那边有些大卡车是装满了才会发车导致的学生先到行李未到,偶尔也会出现送错学院的。第三种情况最为常见,比如国际学院的专业被误认为经院或者管院的专业,所以两个行李都被送错了园区,但是最后都找了回来。对于询问行李的家长,沟通也是一门艺术。林朝辉告诉记者:“家长们一般都比较急,需要尽量跟家长沟通好,竭尽全力地寻找行李。”

简单但绝不轻松,林朝辉只是行李组所有志愿者的一个缩影,每个志愿者都顶着炎炎烈日挥洒汗水,只为了新生完成注册时的真诚笑容。志愿者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共同建设一个充满关爱与温暖的校园。青春校园,服务先行,迎新志愿者正是创新争优的典型,是值得每一个厦大人学习的典范。

(凌云报 徐佳雨 董小雪 汤向男 曹艳辉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李扬)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