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迎新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5日 来源:

9月10日—9月11日是厦门大学新生的报道日。为了带给新生们最及时、最贴心的服务,全校早在两个月前就已进入迎新筹备工作,从敲定研究迎新方案,到配置物资、组织志愿者培训,甚至到床位安排,事无巨细。自2011年9月9日起,我校的迎新工作人员就已遍布各站点,9月10日,迎新工作全面展开。志愿者主要分为校级与院级两个层级,设有现场咨询组,行李组,返程组,码头组,自驾车组等,为前来的新生答疑解难。本部、海韵校区、漳州校区都开始上演一幕幕“老生新生多帮一”的动人画面。厦门地区,迎新工作在火车站、汽车站等五个工作点同时开展,每个工作点都有校领导、校区老师及学生会负责人亲自指导安排。从凌晨四点,到晚上十一点,每个时间段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坚守在岗位上,他们以自己的热情与汗水温暖新生的心,堪称迎新中“最美的身影”。

一、人物特写之火车站篇

此次火车站的迎新工作十分有序,成三站式一条龙服务:引导区,行李托运区,候车区。新生一出站台就能看见迎新志愿者,随后至行李托运区托运行李,接着新生和家长就可以到候车区等待专车。此次火车站迎新的一大亮点是“人物分开”。在第二站行李托运区,志愿者们将新生们的行李贴上标签送到指定地点,这就省去了新生搬运行李的烦恼。此次,专车也很人性化地设置了三个停靠点:旅游码头,厦大三家村,海韵学生公寓。志愿者们在迎新工作中为新生们送去一份温馨。

迎新小前奏

没有志愿者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迎新工作。不为几个小时的工时,不为几十块钱的补助。当全国各个地区的高温逐一开始妥协时,厦门还是执意的捍卫着自己的骄阳。正式的注册是9月10号和11号两天,但一些家远的新生没能订到这两天的票,只得提前到校。虽然此时全面的迎新还没有开始,但已经有一群“小红帽”坚守在各大站点。他们没有固定的迎接点,没有接送的专用车,没有备好的饮用水,有的只是一腔热情。正是这样的热情,让他们举着“厦门大学”的旗帜,等待着厦大学子的问询。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提前到校的新生不至于手足无措,提前感受到厦大的温暖。

热情的志愿者

众所周知,由于火车站地处闹市,车水马龙,布置起来难度大。正式因为火车站地理位置特殊,志愿者们得起早贪黑,凌晨4点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24:00,并实行轮班制,一日5班,4小时一班。凌晨3:45,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一群志愿者们已经在默默的起床行动。他们顽强地和瞌睡虫对抗,在昏黄的照明灯下布置着迎接现场:摆桌子,立牌子,拉安全线,录播音器……一位志愿者说:“5点多,当第一道曙光直射海平面的瞬间,你会看到一片耀眼的黄。看起来,是如此的温暖”。火车站的志愿者分为迎接点,出口,引导和候车点,汗流浃背,他们来不及擦。饥肠辘辘,他们来不及填,每个点的志愿者都用他们真诚的服务感动着大家。一位家长说:“有一个孩子说,饿的不行了,但接班的人还没到还不能去吃饭,我当时就感动的不行。”这是对所有为迎新工作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们最好的肯定。

特别的志愿者

此次迎新工作,还有一群默默无私的辛勤工作者,他们就是穿黄色制服的师傅们。他们自发地参加此次迎新工作,主要负责新生行李的搬运和运输工作。他们也是唯一一群年龄稍大的人群:皮肤黝黑,手臂干枯,脊背弯曲。他们没有准备好的饮用水,也没有安排好的休息点,更没有什么轮班之说。一有行李,就一个劲的往车上运。每个人都一次拉好几个箱子。记者特别采访了一位姓陈的师傅,师傅特别淳朴的回答:“我不会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高兴啦!”或许,他们也有如我们一般大的孩童;或许,他们家里有年过半百的老人,才使得他们不得不加倍努力,养家糊口。没有文化,却这样的朴实;满脸皱纹,却笑得这么甜,这么可亲可近。最底层的人们,才是最可敬的。

二、人物特写之轮渡篇

厦门轮渡接待处是2011级大一新生从厦门到漳州校区的的中转点,届时,漳州校区将迎来5000名2011级本科新生以及随同的新生家长。由于新生人员多、分住两大主要校区,交通牵涉水陆转换,因此交通的疏导和新生的寻路问题尤为严峻。考虑再三,学校与厦门港合作,为厦大新生开通了专门的迎新通道,下船后并配有专车。整个港口工作严谨细致的,在统一的指挥和相互协作下,井然有序。加之志愿者们真诚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气氛融洽,场面甚是温馨。

迎接点志愿者

轮渡码头的新生和家长都是从火车站,汽车站以及机场坐专车过来的,由于旅途疲劳,加之天炎热,志愿者们在工作特备注意安抚新生和家长的情绪。迎接点大多安排的是女生,她们的工作在新生和家长升上贴身上印 “厦门大学迎新车船通行证”。有了这张通行证,新生和学生家长可以在新生报到期间,免费乘坐学校提供通往漳校的专船,专车。这样省去了新生报到转车转船的麻烦,也为家长的回程提供的方便。其实,这里的活并不是想象中的贴贴标签,递递笔,动动嘴。当新生的行李比较多时,除了男生们搬大头的行李,我们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的女生们提箱子的提箱子、拎大包的拎大包,根本毫无怨言。或许,在家爸妈连扫个地什么的都不愿意让她们干。但现在,不为什么,只为她们对厦大的一腔热情,一片爱。

引导志愿者

厦门港的一个特点是人流大,除了新生和家长之外,还有大量的旅客。正由于是公共港口旅客和新生弄错方向是常有的,这就需要候船大厅的志愿者和大厅的保安配合,不断提醒新生和家长们乘转船的方向。一进乘船大厅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志愿者们在右边提醒新生们乘船方向;大厅保安在左边提醒旅客乘船方向。志愿者的“新生请往这边走”和大厅保安的“旅客请往这边”,一唱一和,格外和谐。其实这样的工作,一站就是6个小时,讲的都是那句周而复始的话“新生请往这边走”“旅客请往这边走,”但,他们依然笑容满面,只有发自内心的笑,才会这样持久,这样富有生命的气息。

教师节的礼物

今年新生开学时间是9月10日—9月11日。由于开学时间正也伴随着是教师节和中秋佳双双而至,大多数老师都参与了学校迎新工作,在本属于自己的节日时,把时间奉献给了同学。当记者问现场负责的老师对于教师节参加迎新工作的感受时,老师们表示:“只要同学们能够安全抵达校园,开开心心的注册报道,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老师们用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着队学生们的爱,真诚地道一句“老师教师快乐,您们辛苦了!”

三、人物特写之漳校篇

漳校的迎新工作显得格外青春活力:横幅、气球、鲜花、以及各大学院的招牌,让新生与家长们充分感受到了厦门学子们的热情。漳校迎新工作主要分为:现场咨询组,行李组,返程组,码头组,自驾车组等。志愿者在各个岗位上的配合,也成为迎新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导游队:亮丽风景线

导游队是漳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记者走访漳校时,从专船下来后,在志愿者们指引,在专车上被导游队的专业素养折服了。一位来自经济学院系统计的女生给大家介绍了学校的各大功能区,学校的吃穿住行,学生活动情况,以及提醒新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解答了新生和家长们的一些问题。她对入学困难的同学的解疑也是耐心温和:“请家长们放心,学校揩油绿色通道,保证每位同学的顺利入学。”导游队是新生和家长们接触到漳校的第一名片,志愿者们也用他们,展示了漳校风貌。

家长乘车点:迎新名片

新生及其家长乘车点,位于北区大门南侧的排球场外围行道,为新生和家长出来漳校和回城提供了方便。乘车点设有遮阳棚和桌椅,并同时提供免费矿泉水,也是新生和家长初到漳校的第一接待点。因此,各大学院的志愿者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呼号抢人”,场面火爆。各个学院的志愿者志愿者拿着精心制作的学院名称牌子,高呼自己的学院的名字,生怕新生们第一时间内看不到自己学院学姐学长的失落。新生和家长被这种温暖的纷纷被这种温暖的场面所感动。乘车点志愿者的工作从早上7点一直要持续都晚上8点,虽然天气炎热,但一点也不影响志愿者们火热的热情。

“小绿”自行车

在漳校学校提供有免费自行车,可供学生来往于住宿和教学区。因为自行车统一为绿色,和小草一样的颜色,所以学生们给这样的自行车取了个亲切的名字“小绿。”小绿大都是同学们返往本部后留下的,后由后勤统一整修投放到学校各大点。一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方便。一方面环保,循环利用。2011年迎新工作之时,小绿也参加了迎新工作,给新生生活带来了新的气息。2011年开学之时,经后勤统一整修翻修后,投放新的300辆小绿到学校个大点,供新生和家长们免费使用。新生家长安顿好后就开始骑着自行车游校园了。一位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办完注册手续,安顿好宿舍之后,就和爸爸妈妈骑着小绿逛校园了。夕阳西下,一家三口甚是温馨。叔叔说到:“学校风景好,也想得周到,让孩子在这样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我们放心”。

(索娟 兰溢芬 叶子萱)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